朔州喜乐
朔州位于山西省北部,坐落在雁门关与外长城之间。它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喜乐”是流行于朔州一带的民间歌舞曲艺形式。朔州“喜乐”最早是土著居民对付恶狼野兽的一种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百姓对抗各种自然灾害的祭祀活动,唐宋时期成为禳神驱鬼还愿的祭祀活动,最终形成于清末。
传统朔州喜乐活动没有固定日期,而是按许愿人家所择吉日而定。全部活动一般要进行三天,从第一天的晚上开始,到第三天的早上结束。活动场地多在堂屋内的神龛前,或是房前的院子里。活动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请神”、“打五弄”、“观坛”、“观山”、“下后场”。其中“打五弄”和“下后场”的某些段落以舞蹈表演为主,其它部分主要是演唱。
朔州喜乐是融舞蹈、杂技、曲艺、民歌、戏曲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其表演形式主要是打、唱、舞。乐器和道具主要是扇鼓、四块瓦、筷子、竹板、纸鞭、手绢等。其鼓点、音色、节奏别具一格,表演者边演唱,边摇鼓,边舞扭,动作以扭为主,表情活泼。唱腔大部分是喜乐的传统曲调,如《哭孟姜》、《种洋烟》等,也吸收地方民歌和小演唱的曲牌,如【珍珠倒卷帘】、【小牧牛】等。耍鼓带有杂技表演的特点,耍法有八九种,如“金丝缠腕”、“插花盖顶”、“传鼓”等。鼓点亦有八九种,如“打舞弄”、“耍纸鞭”等。
朔州喜乐是黄河系列文化与边塞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古老傩文化的遗存,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朔州喜乐的生存遭遇困境,抢救、保护工作十分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