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金苍绣技艺
泉州绣品古称刺桐绣。明清以来流行于闽台两地的宗教绣品,即采用刺桐绣的一种特长刺绣技艺金苍绣。金苍绣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在罗缎的底子上,用金丝线绣出各种美妙的纹样,特殊针法有荔枝跳、菠萝凸、三叠线、龙鳞迭甲等。由于绣线包金箔其状如葱,民间叫金葱绣,雅化为金苍绣。
宋、元之际,刺桐缎举世闻名,刺桐绣逐渐普及,由个体生产逐步扩大为商品性生产,同时出现专营的绣铺。古代泉州城分设铺境进行管理,宋代泉州城内东隅有个“衮绣铺”,传说就是刺绣业的集中地。衮绣者,绣制朝服之缩称。南宋南外宗正司迁泉州,皇亲集中泉州居住,带动了泉州刺绣业的繁荣。此外,泉州自宋以来,就有“此地古称佛国”的美誉。至明清,地方戏曲繁荣,宗教绣品和绣制戏服、道具需求量大,推动了刺绣业的进一步发展。
泉州金苍绣品制作过程有八道工序:画稿;打孔;绷布;印图;金葱平绣;金葱凸绣;上浆;组装。应用金苍绣的闽台宗教绣品,主要有庙宇绣品、道场绣品和阵头绣品。此外,戏服、喜庆绣幛等也广泛应用金苍绣技艺。
泉州金苍绣技艺至今依然广泛应用于闽台宗教绣品,在台湾、东南亚有广泛影响,也是闽南文化源流和两岸神缘的历史见证。台湾的宗教和民间信仰源自大陆,自古以来,当地宗教绣品除本土生产外,大部分来自泉州。20世纪50年代后,泉州宗教类绣品几乎不再生产,直至1992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旅游,台湾同胞来泉州寻找宗教绣品,泉州锦绣庄才创办了刺绣加工作坊,延揽技师,培训绣工,使古老的技艺得到复苏。现在,台湾的宗教绣品主要来自泉州“锦绣庄”,台南也开设有一家“锦绣庄”,经营泉州宗教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