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北仑区
造趺

造趺

报地区:北仑区类别:民间舞蹈

名录级别:省级

穿山村靠海,旧时村中男子常常做脚夫谋生,曾建立“脚夫会”。“造”即造型、造脸,“趺”指脚趺,“造趺”即指站在脚夫肩上的造型。

“造趺”又名“肩背戏”,亦称“造型”与“造脸”(画脸谱),俗称“马嘟嘟”。由10名十岁左右的英俊男女少年站在青壮年男子肩上,边舞边唱、做、念、打,常见于庙会及重大庆祝活动中。站在肩上的叫“天盘”,下面走的称为“地伴”。

穿山村造始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当时,穿山村有人出访鄞州(今宁波),在庙会时看见过这种艺术形式,后即移入穿山村。在隔年举行的芦江庙会上表演。造趺当时以少年扮童男童女或八仙骑在成年人肩上,但不表演,百姓俗称“马嘟嘟”,这是造趺发展的第一阶段。到了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有人创造出成人双臂立童,少年扮“活观音”及《借东风》等剧目中的人物,但没有唱和舞蹈,只是从原来骑在成人肩上发展成站立在成人肩上,这是第二阶段。到1912年后,又发展成“天盘”扮演戏中人物,能唱会舞,“地伴”也能配合动作的独特歌舞形式。由此可见,造趺从鄞州移入穿山村曾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才形成现在的模式。即出场前由铿锵的锣鼓声伴奏,然后十组造趺紧接出场,走圆场、绕八字,全体退场以后,再开始一对对地表演。

第一对扮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手拿金箍棒,与白骨精三次交战;第二对《金钱豹》,二只金钱豹在山上相遇,互相逞强,三次交锋搏斗;第三对《春草闹堂》,春草戏弄-;第四对扮演的是大宋小将岳云与金国公主三次交战;第五对《三请樊梨花》,表演薛丁山与樊梨花交战,以打花枪为主,穿插“老快枪”、“小快枪”,然后下山下马。

造趺中天盘在表演时双脚站在地伴的肩上,由地伴紧紧抓住天盘的小腿,因此,天盘全造上半身进行武打,而表演中所需要的前进和后退等步伐变化,则全靠地伴配合,地伴要随着天盘追打时的表演走圆场步,亮相时的停顿,演唱曲调时则做原地踏步转动跺脚等步伐,达到上下配合浑然一体。

信息来源: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展览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推荐北仑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舞蹈也感兴趣:
北仑区导航

下一篇:招宝山风物传说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