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垣曲
垣曲镲

垣曲镲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垣曲镲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垣曲镲,俗称“镲口”、“镲段”、“打镲”,是流行于垣曲县历山镇、古城镇、王茅镇、华峰乡、长直乡、解峪乡、皋落等地的一种说唱曲艺形式,可用第一人称代言,也可用第三人称叙述,与快板、快书相近。

垣曲镲产生于何时无明确记载。据村民口述,早期打镲多活动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用以逗乐取笑;一般用手拍,嘴伴奏作为节拍过门,镲手见景生情,即兴演说,少则两句,多则不限,时称“干板镲”。后来,为了便于演员演说,增设小手镲作为击节乐器,演出时,演员一般无动作,打镲时站舞台中央,过门中左右走动,贴近生活,深受民众喜爱。从现有资料来看,“镲”在清末就已经在垣曲县盛传。

垣曲镲以节奏为主,清一色方言土语,只说不唱,没有旋律,演员手持打击乐伴奏过门,无其他道具。唱词辙韵较为自由,两句一韵脚,四句一段,古城方言入韵。句式以七字句居多,基本结构为“二二三”,也有多字句,都是在七字基础上加减衬字、衬词而形成的。镲段必须精炼,情节不宜太复杂,主要结构为开端、扣子(情节的铺垫)和结局。伴奏乐器简单,主要有小手镲、锣、鼓,击法为“咚咚嚓、咚咚嚓、咚嚓、咚嚓、咚咚嚓”。表演形式便易,一般独角演出,方言表述,停顿时以小钹或小锣伴奏,演员踩着“镲点”踱步,伴奏完毕,再回到舞台中央进行下一节,结束时伴着锣鼓退场。

垣曲镲是一种说唱叙事表演艺术,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是垣曲这片古老土地上民间传统文化积淀的佳品,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信息来源:山西省政府办公厅

推荐垣曲更多民俗文化
垣曲导航

下一篇:中庄秧歌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