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天宁区
延陵季子的传说

延陵季子的传说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延陵季子的传说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季扎史称“延陵季子”,是有史可查的常州第一人,执掌延陵60余年,政绩卓著。他封于延陵,《史记》对此加以记载,才有了常州以“延陵”为名号而被正史首次提及。季子作为常州的开邑鼻祖和人文始祖,不仅在常州文化史上拥有崇高地位,更以其远见卓识,信义超绝的人格魅力,在中华文化史上拥有极高的声望和深远影响。

季子在延陵舜过山度过了近其一生,山下的焦溪、翟家湾、查家湾及其周边的申港等地,流传着大量关于他的传说,除了“三让国位”、“赏乐预秦”、“徐墓挂剑”等各地流传的故事外,还有许多是常州天宁地区独有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六则:

第一则载于《天宁人文》丛书之《舜山揽胜》中的《泰伯遗风在延陵》。讲述的是季札扮成老先生模样离开国都,一路察访并寻找隐居之地。在舜过山见民众个个路不拾遗,人人谦让不争,深为当地淳厚的民风所感染,于是决定隐居此地;

第二则载于《圣贤故地——郑陆》一书中陈东夫的《千古贤声》。讲述的是季子义不受国,来到虞舜劳动生活过的舜山,过着躬耕的农樵生活。因他教化百姓耕作收获,留下了今“粮庄村”这一地名。因他拾金不昧,生成了“坊前村”(访钱村)这一地名;

第三则载于《古镇焦溪》一书中冯顺政的《季札与披裘公》。讲述的是季子偶遇贫困樵夫披裘公,披裘公路不拾遗的的高尚情操和贤德,让季子心生敬佩之情;

第四则载于王继宗所著的《让德文化史》第162页。讲述的是季子严于自律,坚持不拿民众一针一线。一次出城视察农田时,仆人因饥饿难耐而采食路边树上的枣子,季子发现后加以教诲,并挂钱枣树作为补偿;

第五则载于《常州古今·民间传说掌故专辑》中司华组搜集整理的《季札的故事》。讲季子逝世于自家花亭,嘱托好友陈福原地安葬,成为今申港季子墓的由来。申港季子墓的墓碑相传为孔子手书,在元末明初出现裂痕,在一个电闪雷鸣之夜,居然神奇般地由雷公、电母焊接完好。常州诗人郑鄤为此在申港季子墓前题下“星斗夜寒君子墓、风雷时护圣人书”的对联;

第六则,是学者王益中讲述的季子执掌延陵后,其办公地为何选择在舜过山旁翟家湾的故事。

这些关于延陵季子的传说数量众多,细节丰富。许多传说都有历史的影子,可以和历史记载相印证,且有遗迹、遗址和遗存相对应。如季子封于延陵邑,而《毗陵高山志》前附的“高山图”,在翟家湾行政村下属的吴下里自然村周围,标有“东城门”和“城河”的字样,这就证明,这儿应当就是季子封邑“延陵邑”的所在。史载季子躬耕于延陵,死后安葬于延陵。而“陵”是山陵的意思,今季子墓就在舜过山下的申港,民间又流传季子就在这座舜过山下耕田,这便证明常州得名由来的“延陵”山,就是季子躬耕并安葬的舜过山。

传说中,季扎是舜之后约1600多年来到延陵的。当时的吴国范围不小,季札之所以选择延陵舜山作为他的躬耕处,一是因为舜山离吴国的大都梅里(无锡梅村)较近,季札从舜山坐船,经舜河、上湖、太湖,不消一天功夫,就能到达梅里,来去比较方便;二是舜山地区经济发达,物阜民丰,且民风十分淳朴;三是这里山清水秀,风光迤逦,宜于人居。此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这里曾是舜生活过的地方。舜是季札敬仰和崇拜的圣贤,季札的谦让和诚信也与舜的道德文化一脉相承。舜虽然早已离开人世,但舜当年开挖的舜河依然汨汨地流淌,开垦的舜田还在年复一年生产着粮食,舜用过的舜井仍旧冒着清澈甘冽的泉水,舜走过的舜迹桥还架设在弯弯的舜河上,舜驻扎的舜山依旧耸立在长江南岸,尤其是舜留下的“德为先,重教化”的文化之魂,感动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延陵人。公元前484年,92岁高龄的季札在吴下桥无疾而终。孔子怀着崇敬的心情,为季札写下了十字墓碑“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并称季札为“至德三人”。

季子的传说以道德为灵魂,具有强大的道德教化功能,是常州无与伦比的宝贵遗产。季札是礼乐的化身,而中国正是礼乐之邦。季札身上体现的和谐、诚信、礼让、睿智等优秀品质,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而这些美德也正是现时代的主旋律。

近年来,常州年轻一代将有关传承、歌颂季札道德文化的内容,以书画、诗词、散文、小说、随笔等形式呈现出来,常常见诸于当地的《舜溪风采》、《舜溪诗风》各类宣传资料。舜山脚下还专门开设“道德讲堂”,颂谦让之礼,扬诚信之风。焦溪初级中学、焦溪小学将季札的史料纳入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季札及其优秀品质、高尚道德,成为焦溪的精神遗产。

推荐天宁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传说也感兴趣:
天宁区导航

下一篇:舜的故事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