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市民俗文化
上海市民俗文化介绍
喉吹药制作技艺
顾氏喉吹药起源于松江府南汇县北蔡乡,创始人顾兰荪年少时拜伯父顾济卿为师,勤学专研外科和喉科,尤擅喉科。1849年顾兰荪创办了“浦东大竹园顾氏喉科”,治愈病人难以计数,病家有口皆碑,当时闻名于川沙、南汇…
蔡同德堂中药煎膏技艺
1882年(清光绪八年),布商蔡嵋青在上海英租界抛球场(今河南中路南京东路北首)创刊办蔡同德堂药号。在上海发迹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历来的中药大补膏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一病一方。蔡同德堂药号根据…
金山嘴渔村生活习俗
金山嘴渔村的形成,至少已有1000多年历史。金山嘴渔村的渔民世代沿海而居,傍海而生,不仅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又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他们在生产、衣、…
金泽民俗庙会
金泽民俗庙会主要由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廿八汛”和九月初九的“重阳汛”两大香汛组成。“廿八汛”源于东岳大帝的诞辰祭祀,“重阳汛”源于杨震(民间俗称杨老爷)的诞辰祭祀。香汛期间,进香船只停满大小河道,各…
朱泾花灯会
朱泾花灯会,又称莲花灯会,俗称“赛城隍”,它起于南北朝,盛于明清。是上海西南地区人民以庆祝节令、酬神娱人为内容,以花灯展示、民俗表演、民间扮玩、商贸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宗教、商贸等诸多文…
羊肉烧酒食俗
大热天吃羊肉,古已有之,如汉代扬晖在《报孙会宗书》中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羊肉甘热,能补血之虚,能补有形肌肉之气。凡味与羊肉同者,皆可以补之。江南民间认为,…
崇明天气谚语及其应用
天气谚语又称农谚,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着各种有关天气变化的俗语。因为大多数天气谚语生成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因此只是对现象进行描写,并没有做出科学解释,缺乏理论数据支持。然而,天气谚语在经过不断实践后却具…
三林老街民俗仪式
三林老街民俗仪式包括上元出灯、中秋祭月、城隍出巡等仪式,这些仪式都按照民间传统习俗在三林老街举行,世代传承。从现存的文献来看,三林在宋元时期就名闻天下,在元大德年间的《松江府志》上已标有三林里,可知三…
海派膏方文化
膏方,又称膏滋、煎膏,是一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糖或蜂蜜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膏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江南地区是膏方最发达的地区,而上海无疑又是江南膏方应用与制作的领头羊。海派中医…
古书画装裱技艺
古书画装裱技艺历史悠久,从战国帛画、缯书到西汉大帛画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自晋代以前已经有了装裱工艺,这是现存最早记载装裱的史料。经唐至宋,装裱技艺进入鼎盛时期,明清…
上海古琴斫制技艺
古琴制作的历史极为悠久,在历代有关古琴的文献中,均有大量关于古琴制作的论述。古琴制作传统技艺早在汉唐以前就达到了精湛的程度,现代存世的大量唐、宋、元、明、清的传世古琴实物,充分地体现了它在人类文明进程…
古船模型制作技艺
上海地区的造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水运技术词典》沙船条记有:沙船是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始造于唐代之崇明岛。元、明、清三代,上海港都是中国漕粮海运的集散中心,清道光年间,沙船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航运…
毛氏家族风筝制扎作技艺
毛氏风格的风筝制扎源于柘林外海滩盐民毛祖云氏族。毛祖云祖籍浙江岱山岛,祖辈以盐业谋生。太阳是盐民心中的“天灯”,是菩萨赐予的“福”,每逢清明时节,盐民在祈求菩萨保佑、先祖显灵的同时,磕拜天地以示谢恩,…
簖具制作技艺
簖是从“滬(沪)”演变而来的,是一种靠阻断鱼蟹退路捕鱼的渔具。史料记载,古时,吴淞江其水域的下游村落多为渔民,普遍使用一种叫做“沪”的竹制渔具。《康熙字典》中有这样的记载“《陆龟蒙·渔具咏序》冈罟之流…
传统戏曲服装制作技艺
上海开埠后,全国众多剧种和名角均来演出,为其服务的戏剧服装业,又称行头店和戏衣庄也有发展。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上海舞台上出现大量新编历史剧,并对戏服试行改革。民国4年(1915年)欧阳予倩演《…
走遍上海市
黄浦区民俗与文化
静安区民俗与文化
浦东新区民俗与文化
青浦区民俗与文化
奉贤区民俗与文化
宝山区民俗与文化
徐汇区民俗与文化
松江区民俗与文化
崇明区民俗与文化
闵行区民俗与文化
金山区民俗与文化
长宁区民俗与文化
杨浦区民俗与文化
虹口区民俗与文化
普陀区民俗与文化
嘉定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上海市民俗文化
上海市地名网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