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十大民俗文化
1.
北京象牙雕刻
相传,远在3600年前的商代就有了精巧的象牙雕刻。北京象雕自明朝以来特别盛行。到了清代,象牙雕刻多是内廷御用作坊生产,艺人大多来自扬州、广州。他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把圆雕、浮雕和镂空雕等技法结合运用,融为一体,并从古代绘画、石雕、泥塑等艺术形式中吸取丰富的营养,逐渐形成了北京象牙雕刻品种:北京……
2.
同升和
自古以来,鞋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费品。从郑人买履的故事不难看出,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鞋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商品,在市场上被广泛交易。如今,生产和经营鞋的企业虽不计其数,真正叫得响的还得数同升和。1902年,同升和在天津估衣街开业,以经营帽子和千层底布鞋为主,第一任掌柜是河北宝坻县人莫……
3.
厂甸庙会
北京市宣武区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民国七年(1918),经市政当局整顿后,正式确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1945年前后,厂甸庙会几近“残灯破庙”。1949年解放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和平门到虎坊桥路口……
4.
抖空竹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空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
5.
天桥中幡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有名。耍中幡源于晋朝军中。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
6.
智化寺京音乐
北京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统九年(1444),初为明英宗时期司礼太监王振“舍宅为寺”所建的寺院,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京音乐至今已传承五百六十多年,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智化寺京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音乐风格庄重、古朴、典雅,曲体结构庞大、规范,演奏技法丰富,……
7.
京西太平鼓
太平鼓是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清末,太平鼓传入门头沟地区。历史上门头沟很多村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击打太平鼓,清代宫廷中旧历除夕也要击打太平鼓……
8.
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在文学……
9.
元长厚
“一元复始,源远流长、庄底雄厚”今年9月15日已是90“高寿”的老字号茶庄元长厚正是引喻这三句话衍生而来的。自1912年建店,伴着茶香元长厚越来越醇厚有韵。90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元长厚的品牌,创造了元长厚的特色,续写了元长厚的文化。元,乃第一之意,元长厚创史第一人孙焕文是河北人。旧时北京城开茶庄的……
10.
北京稻香村
稻香村,座落在观前街东侧,创始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取曹雪芹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稻香村为名,是目前苏州生产经销苏式糕点历史悠久,最为著名的专业店(厂),也是较全面继承和发展苏式糕店的最有代表性的商店(厂),因其制作技艺高超,并以兼营苏式野味而闻名。1926年8月31日《苏州明报》刊……
走遍北京市
海淀区民俗与文化
房山区民俗与文化
西城区民俗与文化
朝阳区民俗与文化
延庆区民俗与文化
东城区民俗与文化
密云民俗与文化
怀柔民俗与文化
顺义区民俗与文化
丰台区民俗与文化
平谷区民俗与文化
通州区民俗与文化
石景山区民俗与文化
昌平民俗与文化
大兴区民俗与文化
门头沟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地名网
全部北京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