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4页
道口烧鸡传统制作技艺
道口烧鸡传统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仁盛聚”道口烧鸡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河南滑县道口镇,该镇是冀鲁豫三省交界的重要军事、交通要冲。北京仁盛聚道口烧鸡承传了滑县道口烧鸡的元宝造型,油炸卤…
“皇城四酱”制作技艺
“皇城四酱”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北京炸酱历史悠久,追源溯流,春秋时期始有大酱,皇太极时有酱坯(干酱)。皇太极举兵南下,欲问鼎中原。满族士兵长驱入关,身为主帅的皇太极深知保障大军饮食…
戴氏心意拳
戴氏心意拳是以道为根本,以“阴阳五行”为总纲领,以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为基础而创造的符合中医理论的拳种。其以修身养性之术来育人,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胆壮勇,更能使人明理达道,练出冷静、明察的素质,是祖先…
房山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集近代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公发科老先生和心意六合拳代表人物胡公耀贞老先生毕生武学之精粹,由当代著名武术家、太极拳一代宗师、二位老先生的得意弟子冯志强先生创立的优秀…
房山形意拳
形意拳为北京市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形意拳的风格是硬打硬进,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老能吸收山西戴氏心意六合拳的内容后…
大悲陀罗尼拳
大悲陀罗尼拳为北京市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房山区地处北京西南,面积2019平方公里。境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隋唐时期佛教兴盛,形成了上方山兜率寺、云居寺为核心的西部佛教文化圈。大悲陀罗尼拳就…
史家营乡山梆子戏
史家营乡山梆子戏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明朝末年,李自成(陕西米脂人)进京后,把陕西的“秦腔”、山西的“晋剧”(即中路梆子)带入京冀地区,人们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喜好等,将“山陕梆子”的韵调及原…
西苑村山梆子戏
西苑村山梆子戏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宋代以来,大安山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宋代白话为主要词汇且与河北的唐山话极为近似的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就像是北京古代的“语言化石”。类似山西梆子和河北梆子的…
半壁店村太平鼓
半壁店村太平鼓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房山区河北镇半壁店村村域面积7200余亩,村域内有建于明代的王仙洞庙遗址一处。半壁店村太平鼓始于清代,历经民国,传承至今。太平鼓是该村百姓打发农历腊月与正月…
半壁店村高跷会
半壁店村高跷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位于北京市西南50公里处河北镇半壁店村,明代成村,时属房山县,村东是沿东公路,大石河水自村边流过,村西与世界地质公园石花洞相连,村南与北京燕山石化公司隔山相…
北窖村大鼓会
北窖村大鼓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民间音乐。创建初期为陈家私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承八代、自1796年至今会首分别为陈义得、陈义顺、陈庆林、隗荣桐、隗炳朝、隗富义、隗永让、隗合友。大鼓…
北窖村吵子会
北窖村吵子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窖村位于佛子庄乡南部,元代以前成村,村内共有五档民间花会。根据村内民俗,在每年的春节等传统节日出会。出会时,首先在本村村大庙祭拜、请会,然后是走会,走会又称…
房山剪纸
剪纸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浑朴天然,多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
薛庄村高跷会
薛庄村高跷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至今已传承约400年历史,表演内容是水浒传中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后来为了庆祝胜利和纪念梁山好汉,民间花会高跷会,所有的人物形象就以水浒人物为造型,展开…
张氏风筝制作技艺
张氏风筝制作技艺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燕山地区风筝制作者张金龙,多年来酷爱风筝艺术,1957年,他学习天津“魏氏风筝”的制作技艺;后又师从“曹氏风筝”传承认孔祥泽先生,学习制作技艺;后将中国画工笔…
走遍北京市
海淀区民俗与文化
房山区民俗与文化
西城区民俗与文化
东城区民俗与文化
平谷区民俗与文化
怀柔区民俗与文化
昌平区民俗与文化
顺义区民俗与文化
石景山区民俗与文化
延庆区民俗与文化
密云区民俗与文化
门头沟区民俗与文化
大兴区民俗与文化
通州区民俗与文化
丰台区民俗与文化
朝阳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