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6页
苏家坨太平鼓
太平鼓源于一种教派的祭祀仪式活动,出现于我国的隋唐时期,至清朝开始在民间盛行,是北京地区民间优秀的代表性舞蹈。苏三四村的太平鼓活动已有300多年历史,它是在每年农闲时的一种娱乐活动,表演套路丰富,鼓点…
六郎庄五虎棍
海淀乡的“六郎庄五虎棍”又名“忠孝童子棍会”,大约起源于康熙时期,到光绪时期最负盛名。表演中将宋朝赵匡胤、郑恩见义勇为,打败恶霸董家五虎的故事编排成对打、群打套路。走会时,文场在前,武角儿在后,场面壮…
蓝靛厂少林棍
“蓝靛厂少林棍”又名“蝴蝶少林会”、“同心合善五虎少林会”,是为数不多的幸存“皇会”之一。它始创于清乾隆初年,发展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表演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共有八个不同的人物角色,摆出红脸、黑…
西北旺少林五虎棍
“西北旺少林五虎棍”创始于清光绪24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该舞蹈以少林武术为基础,充分展现了自古燕赵地区刚毅古朴、勇敢尚武的侠义之风,是当地老百姓非常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其表演形式完整、套路多变…
西路评剧
西路评剧是在莲花落、“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几乎失传。1958年,中国评剧院从民间请回了仅存的西路评剧艺人,将失传三十多年的西路蹦蹦挖掘出来,重新融入评剧剧种中。西路评剧唱腔高亢、…
京西皮影戏
“京西皮影戏”,又名“皇家宫廷皮影”、“王家班皮影”,经王炳义(1850-1910)至王丽娟五代传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表演细腻、形象逼真、演唱精湛、动作配合默契,保留了浓郁的宫廷皮影特色。在皮…
单弦(荣派)
“荣派单弦”是“单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其创始人荣剑尘先生有“单弦大王”的美誉。律承荣先生自幼受家庭传统熏陶,3岁时跟随外公朱少亭先生学习单弦,1994年拜李志鹏先生为师。他在工作学习之余,一直活跃…
太平歌词
太平歌词是表演者手持玉子,用北京方言进行演唱的一种曲艺形式。民国初期,太平歌词的艺人们创作了大量的曲目,有民间传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三种。王本林是数代传承人中唯一以唱太平歌词为主,相声为辅的演员,…
祁家通背拳(海淀)
祁家通背拳自祁信创始以来,历经九代传承,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丰富发展,逐步成为了集枪、刀、手为一体的优秀拳种,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地区流传甚广。该拳法以单操、散手技击为主,套路为辅的练功…
飞叉(海淀)
飞叉是从冷兵器时代蜕化出来的,具有完整套路体系的表演项目。在老北京传统十三档香会中,每当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庆活动时,走在最前面、担任“开路打先锋”任务的就是“飞叉”。清末的王雨田善使飞叉,后经五代传…
白猿通背拳(海淀)
白猿通背拳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山东潍县人鲁云清传入北京,经六代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年的历史。该拳种身法灵动快捷,手法快速多变。踢打摔拿,随机而动。技击攻防招法极具猿猴的灵动迅捷的特点。其讲究松肩探背,放…
屯佃中幡
西北旺镇的“屯佃中幡”始创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31),既能健身又是娱乐活动。近90岁高龄的中幡老艺人梁文海先生不辞辛苦的收徒和整理资料,为恢复这一传统项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项目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
北京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源于全佑先生(1834—1902),形成于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1870—1942)。任达文追随第四代传承人王培生先生习练该拳法,为其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吴式太极拳特点是以柔化为…
海淀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1862—1933)创始后经四代传承,已逾百年历史。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高架活步,进退相随,开合相接,转换简捷。第三代传承人孙永田(1948—)和周世勤(1941—)和第四代传…
宋氏三皇炮捶拳
清朝中叶,宋迈伦大师把“宋氏三皇炮捶拳”带到北京,依托“京都会友镖局”经历了六代传承至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第六代传人张成仁对该拳法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该拳法是以“天皇、地皇、人皇”,即…
走遍北京市
海淀区民俗与文化
房山区民俗与文化
西城区民俗与文化
东城区民俗与文化
平谷区民俗与文化
怀柔区民俗与文化
昌平区民俗与文化
顺义区民俗与文化
石景山区民俗与文化
延庆区民俗与文化
密云区民俗与文化
门头沟区民俗与文化
大兴区民俗与文化
通州区民俗与文化
丰台区民俗与文化
朝阳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