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北京蒙镶技艺
北京蒙镶技艺,北京市东城区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蒙镶是一种传统的金属錾刻工艺,起源于中国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北京蒙镶工艺是蒙藏民族金属工艺与汉族金属工艺的…
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
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简称“囊匣制作”,历史可追溯至清朝雍正时期造办处中的“匣作”。1912年清帝退位,匣作匠人流落民间,在锦匣铺继续从事囊匣制作。新中国成…
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
果脯蜜饯制作技艺(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果脯采用宫廷传统秘方,由鲜果加工精制而成,口味酸甜适中,爽口滑润,甜而不腻,果味浓郁,主要有杏脯、梨脯、秋海棠等上千个品种、几百个…
王氏脊椎疗法
王氏脊椎疗法是清代皇宫御医治疗脊椎、脑疾的一种传统中医保健疗法。它综合了传统中医内病外治、祛邪扶正的方法,调动人体自身修复机能的作用,是防、治一体化的中医保健疗法。王氏脊椎疗法起源于清代顺治(1644…
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
鹤年堂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先后由曹萨飒、王圣一、刘一峰等世医家族传承,是北京医药行业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鹤年堂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数百年坚持“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的理念,形…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北京同仁堂是中国传统医药中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始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37年历史。同仁堂从1723年开始“承办官药”直至1911年,在长达188年时间里,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选药材标准、恪守皇宫秘方和制…
元宵节(敛巧饭习俗)
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由此开始,琉璃庙镇的女性村民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聚在一起吃敛巧饭,这一地方习俗传沿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六前夕,村中十二三岁的少女至各家敛收…
元宵节(千军台庄户幡会)
千军台、庄户一带盛行的民间正月十五的古幡会。据说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是三官爷的生日,千军台村有三官幡,因此庄户村的会档需去那里走会。据了解,古幡盛会是以颂神,祭神为主要内容,古幡会充满了明清古代遗风,形…
庙会(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古称“妙高峰”,地处北京西郊,距市中心35公里,属北京市门头沟区管辖。妙峰山传统庙会每年举办两次,农历四月初一至四月十五为春香,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为秋香,其中以春香为盛。庙会活动区域分娘娘庙和…
庙会(东岳庙庙会)
东岳庙庙会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庙会之一,它在元代即已出现雏形,至明代正式形成,入清后达于鼎盛。庙会以北京东岳庙为依托而展开,逐渐形成包含信仰、商贸、娱乐等多方面内容的群体性系列活动。历史上东岳庙庙会的会…
庙会(丫髻山庙会)
丫髻山庙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丫髻山位于北京平谷县境内西北隅的群山之中,因山的最高处有两个自然突起的岩峰,远望犹如古代女孩子头上梳的两个发髻,故名丫髻山,人们称之为“东山”,与妙峰山齐名。…
磨石口传说
模式口古时被称作“磨石口”,1923年宛平县长汤小秋给改成了“模式口”,可是在人的嘴里还念“磨石口”。磨石口专出产做磨刀用的石头。当地人对于能够解决他们生活问题的磨刀石,是看得很重要的,故事就打这里传…
永定河沿岸农历六月六日旧俗
农历六月六,是民间祭祀女娲炼石补天的日子,民间多称她为女娲娘娘。届时,京城和四郊乡间晾晒衣服和刷洗牲畜的皮毛。据明代《宛暑杂志》记载,六月六,各家取井水收藏,以造酱醋,浸瓜茄。水取五更汲者,即久收不坏…
延红布艺
延红布艺,布艺指布上的艺术,以布为原料,经过艺术加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延红经过不断学习研究,技艺不断提升,开发出一系列产品及相关衍生品。将原来不便携带的大幅作品改良可装入礼盒的摆件、挂件、各种女式…
密云烙画
烙画古称“火笔画”、“火针刺绣”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长期以来,民间艺人巧妙地在木质家具、折扇、木质摆件和木质工艺品上烙出山水、动物及花鸟鱼虫等图案,因而使烙画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区…
走遍北京市
海淀区民俗与文化
房山区民俗与文化
西城区民俗与文化
朝阳区民俗与文化
延庆区民俗与文化
东城区民俗与文化
密云民俗与文化
怀柔民俗与文化
顺义区民俗与文化
丰台区民俗与文化
平谷区民俗与文化
通州区民俗与文化
石景山区民俗与文化
昌平民俗与文化
大兴区民俗与文化
门头沟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