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平谷方言
平谷方言,是指在平谷地域形成的,在北方话基础上,具有独特语音、语调,并对人、事、物等多方面的名称和称谓具有独特表达的语言。它是地理位置、独特水系和历史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平谷方言主要特点有:一声与二声…
丫髻山传说
丫髻山传说,源起于著名道教胜地丫髻山。丫髻山位于刘店镇北部群山中,庙宇初建于唐,兴于元明,盛于清。清康熙、乾隆、道光等皇帝曾御驾莅临并御赐匾额。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丫髻山地区产生了大量传说,包括历史…
金海传说
金海传说,是以金海湖镇域为核心,依托于金章宗携王妃到双泉寺史实、公主坟等史迹遗存、药王庙等宗教信仰而产生。但其内涵并不局限于金海湖镇域,而是包括平谷区在内的大金海宽泛的概念。金海传说以其口头创作与传播…
平谷村落域名传说
平谷村落域名传说,是流传于平谷地区村落中的掌故与传说。平谷,地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的相交地带,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谷地,据考古发现,早在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汉高祖十…
北辛庄村高跷秧歌
北辛庄村高跷秧歌,是平谷区王辛庄镇北辛庄村的一档民间花会,组建于清末民初,是集北方农村传统舞蹈与民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由十二位高跷演员分别饰演不同角色、手拿不同道具、因角色性格不同,表演不同舞蹈动作,…
仁义胡同传说
仁义胡同传说,依托于平谷区平谷镇和平街村的仁义胡同。其故事源于明代,一墙之隔的金家、倪家因雨后院墙倒塌发生争执,最终两家各让一墙之地,形成一条五尺宽的小巷,为来往行人提供方便。“仁义胡同传说”所蕴含的…
轩辕黄帝传说
轩辕黄帝传说,是以平谷区山东庄镇山东庄村墓陵山和其附近的轩辕庙为依托和载体,在平谷地区广泛流传的关于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传说。典型传说有《阪泉大战传说》《龙卧的故事》等。轩辕黄帝传说既是北京地区…
平谷调
平谷调,又称“平谷大鼓”。由平谷鼓书艺人王宪章创建于1880年左右。在其传播过程中,曾出现过“铁板大鼓”、“落腔调”、“乐亭大鼓”、“铁片大鼓”等称谓,根据唱法不同,又有“小口平谷大鼓”,“大口平谷大…
黑水湾淘金习俗
平谷区金海湖镇黑水湾淘金习俗,最初以传统淘金技艺为表现形式,后经历史发展,涵盖淘金生产习俗,淘金生活习俗以及与淘金相关的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黑水湾村淘金始于清末民初至公元2003年,历经“民采”“国…
御林古桑园传说
北京市大兴区的安定镇,这里的桑葚有着悠久历史,201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安定桑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御林古桑园位于安定镇东北部地区前野厂村,占地面积350亩。园中有…
大兴诗赋弦
诗赋弦是仅存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具有北京乡土特色的传统地方小戏。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中国曲艺志》、《大兴县志》等书记载,“诗赋弦”创始于1880年,曾经产生上百个剧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剧目和…
永定河流域的传说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北京最早的文化现象首先出现在永定河一带。辽金建都北京,促成了- 文化与永定河文化的交融。“文化中心”首先迁移到了永定河一带,然后才进入了今北京城。在永定河文化中民间传说是其中之一…
吴式太极拳(北派)
河北大兴人吴全佑,经多年精心苦练,吸收杨式太极拳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大、小架之精华,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立出一套人称为中架式的太极拳,可以说是吴式太极拳最早的雏形。后经其子吴鉴泉数十年融化和拓展,形…
太子务武吵子
太子务武吵子,北京市大兴区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太子务武吵子,是北京市特有的传统民俗舞蹈之一,集娱乐、健身、表演为一体,武吵子风格强悍、粗犷,舒展大方,参与武吵子活动可以使人们愉悦身心,…
白庙村音乐会
白庙村音乐会是一种传统宗教音乐,属于僧传笙管乐、为小型乐队形式。它具有北京地区禅乐和民间吹打乐的特点,其历史悠久、传承脉络清晰,曲牌、曲谱及演奏形式保存基本完好,艺人演奏技艺娴熟,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
走遍北京市
海淀区民俗与文化
房山区民俗与文化
西城区民俗与文化
东城区民俗与文化
平谷区民俗与文化
怀柔区民俗与文化
昌平区民俗与文化
顺义区民俗与文化
石景山区民俗与文化
延庆区民俗与文化
密云区民俗与文化
门头沟区民俗与文化
大兴区民俗与文化
通州区民俗与文化
丰台区民俗与文化
朝阳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