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民俗文化介绍第8页
面人(面人汤)
面塑是以面粉为材料,采用揉、搓、剪、挑、压、粘、贴等手法来造型的艺术,北京通州“面人汤”的面塑艺术便是其流派之一。“面人汤”面塑艺术始于清末,其风格流派由近代著名面塑艺术家汤子博先生(1882—197…
木雕(紫檀雕刻)
传统的紫檀雕刻技艺主要用于传统的明清宫廷家具制作,代表了当时木作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有着特殊的风格特征。紫檀雕刻讲究的是手工制作,其雕刻手法多样,融合了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平雕、圆雕、…
葡萄常料器
葡萄常料器葡萄是指常姓家族用祖传工艺制作出的以葡萄为造型的玻璃工艺品,是北京独有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之一。清光绪二十年(1894),居住在北京崇外花市地区的蒙古族后裔常在在改进其母制作泥葡萄技艺的基础上…
北京补绣
北京补绣,俗称丝绫补绣,是历史上为宫廷需求而产生的,它是世代传承并存续至今的传统手工技艺。北京补绣工艺主要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补绣…
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
清代顺治八年(1651),山西籍王姓匠人在北京经营剪刀,生意兴隆,因其面部有麻子,人称“王麻子”,“王麻子剪刀”之名就此扬名。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已有王麻子剪刀的相关记…
景泰蓝制作技艺
北京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
家具制作技艺(北京木雕小器作)
小器作,顾名思义就是制作小件木制品的作坊,后来也代指这一行业及作品。它是从建筑木雕、家具制造中分离出来的木作行业,所用工具更小,雕时多用巧劲;器物造型也追求奇巧、精美,因此又称“巧器作”。小器作的一类…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我国传统家具以明式家具最为著名,它不仅在中国古代家具史上具有辉煌的成就,被视为传统家具的典范,而且在世界家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明式家具在清代康熙以后流传至英法等国,对欧洲18世纪的家具产生了很大影…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北京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出现于清代中叶,它是伴随着京剧艺术的兴起而产生的。剧装戏具分衣、盔、杂、把四项,衣主要指戏衣,盔主要包括头盔、帽子等,杂主要包括髯口、靴鞋等,把主要是刀枪把子等,其中盔头、戏衣和靴…
戏曲盔头制作技艺
戏曲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工序主要包括画、刻、凿、染色、裹绒、掐丝、拼胎等十几道。戏曲盔头是随戏剧发展而生的产物,它注重装饰性,常缀以…
京胡制作技艺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京胡制作技艺),传统技艺。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时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
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
一方好砚首先要有合适的石材,北京潭柘寺镇西部山上便有一种适合制砚的紫石,所产砚台称为潭柘紫石砚。紫石质地致密细腻,因含铁,深紫如肝。据考证,明代宫廷就曾在此开采紫石,当时所筑监工台和刻有“内官监紫石塘…
古籍修复技艺
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脆弱的古代典籍经过聚散和转手以及天灾、战乱毁坏,大多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修旧如旧”,化腐朽为神奇,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至今的重要一环,因而各界人士将这项…
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
烤鸭是北京最著名的菜肴,古称“烧鸭子”、“炉烧鸭”、“南炉鸭”等。据元代《饮膳正要》记载,当时宫廷已有烧鸭子。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都门杂记》等书也记载,宫廷御膳房每逢中秋佳节,除桂花月饼外,还准备…
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
烤鸭是北京最著名的菜肴,古称“烧鸭子”、“炉烧鸭”、“南炉鸭”等。据元代《饮膳正要》记载,当时宫廷已有烧鸭子。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都门杂记》等书也记载,宫廷御膳房每逢中秋佳节,除桂花月饼外,还准备…
走遍北京市
海淀区民俗与文化
房山区民俗与文化
西城区民俗与文化
东城区民俗与文化
平谷区民俗与文化
怀柔区民俗与文化
昌平区民俗与文化
顺义区民俗与文化
石景山区民俗与文化
延庆区民俗与文化
密云区民俗与文化
门头沟区民俗与文化
大兴区民俗与文化
通州区民俗与文化
丰台区民俗与文化
朝阳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