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市民俗文化
天津市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王秦庄同议高跷
王秦庄同议高跷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当年由村内宋宝珍、柴庆祥、高凤林等人,组织聘请邻村(上蒲口村)刘庆云师傅授艺,建立同议高跷会,意为同商共议。会址在北仓镇王秦庄村东华佗庙内,四有围墙,内有厅房…
王秦庄少林功力拳
王秦庄村已有近300年的习武历史,清康熙末年(1720年),村内就曾有刘姓和景姓两家组成的保镖为主的习武会馆,习武人员达30余人,曾经威震一方。村民们也在劳动之余,习武健身,切磋武术技艺,王秦庄村成为…
上蒲口同乐高跷
上蒲口同乐高跷起源于清嘉庆21年(1816年),经海下(现津南区咸水沽镇)海乐高跷传教上蒲口村。同乐高跷兼文跷、武跷之精华,渔、樵、耕、读广泛参与。文跷主要以唱曲及简单动作为主,教授曲目20余首(目前…
穆氏传统戏法
穆氏传统戏法是由戏法大师穆文庆在20世纪20年代末创建的,它继承了民间戏法的特色,利用“声、光、电、化、物”等原理进行表演,在我国大江南北独占一孤,传承人杨晓亭、穆成玉、穆成科、郑少义、王文、王武、陈…
芦新河少林长拳
芦新河少林长拳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刘兴安创立,历经百年传承至今。光绪年间,有为青年刘兴安亲历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的场景,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苦于无力,只好愤愤作罢,立志习武。于是他…
刘园祥音法鼓
刘园祥音法鼓会是乐舞结合的民间花会,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会员多为当地居民。清代,天津法鼓因妈祖娘娘祭祀而盛行,每逢“皇会”,民间的法鼓会、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
霍家嘴平音法鼓
霍家嘴平音法鼓始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原为庙中“娘娘出巡”随驾进香礼仪的半副銮驾。霍家嘴平音法鼓由仪仗队和乐队组成,表演形式分设摆(固定表演)和行会(行进表演)。设摆时看演奏者的表演…
韩家墅上善道乐
上善道乐是一门古老的道教音乐,俗称“老道经”。清同治年间,西方列强向中国大量输入 ,导致国人吸食成风,白银外流,国力日衰,民不聊生,偷、抢、, 、淫相继大量滋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韩家墅村志士忧国忧…
北仓随驾狮子
北仓随驾狮子建于清乾隆32年(1767年),是北辰区久负盛名的一道传统花会,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历经10代传承至今。北仓随驾狮子老会前身为“大鼓会”(始建于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表演者头戴战盔…
北仓少练老会
北仓少练老会创建于明末清初,是北辰区首个民间群众习武组织。创始人是北仓村武林高手孙东来。孙东来出身贫苦,12岁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生活所迫上船做苦工。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特别是北运河漕运相当发达,南…
津门法鼓·刘园祥音法鼓会
刘园祥音法鼓会是天津市的传统音乐。建于清道光年间,参加清末历届民间盛会,原为庙中“娘娘”出巡时的随驾法鼓会,前面是仪仗队,由前彩和乐队两部分组成,由引锣指挥,前彩是娘娘出巡时警示人们回避和随身携带的起…
乔香阁
津门故里,乔香纳福,八方来客同飨宴。览九河下稍,钟灵毓秀,九州宾朋共欢歆。这是形容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的对联。乔香阁在天津古文化街宫南西侧114-1.乔香阁整体建筑是清代民间建筑风格,在古文化街宫南西侧…
劝业场
“不到劝业场,枉来天津卫。”从这句老话不难看出,劝业场这家天津老字号商场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劝业场是天津商业标志性代表,股份制上市公司,坐落在寸土寸金的和平路与滨江道交界处,始建于1928年,其法式…
祥德斋
祥德斋始建于1846年,相传清道光皇帝携百官顺南运河巡查御驾临津。行至老城厢水陆码头,驾临其间品尝糕点,一时龙颜大悦,即当场指定“京八件”等糕点为宫廷贡品,并当即为其提联一幅“祥兆三澄糕凝白雪,德修多…
隆顺榕中药
天津隆顺榕药局创办于1833年,至今己有170余年的发展史。隆顺榕药局因其中成药品佳质优,以及“济世寿人,泽及四方”的经营理念,确立了“卫”药魁首的地位,进而享誉全国。隆顺榕的百年发展史也见证了天津在…
走遍天津市
河北区民俗与文化
蓟州区民俗与文化
北辰区民俗与文化
滨海新区民俗与文化
宁河区民俗与文化
武清区民俗与文化
南开区民俗与文化
宝坻区民俗与文化
河东区民俗与文化
河西区民俗与文化
东丽区民俗与文化
静海民俗与文化
西青区民俗与文化
和平区民俗与文化
津南区民俗与文化
红桥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天津市民俗文化
天津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