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民俗文化
山西省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阳城制糖技艺
阳城水村制糖是该村的传统产业,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河南、山东、安徽、陕西等地商贩,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前就成群结队来阳城水村担“灶糖”。水村位于阳城县城西,历史上手工业主要以制糖为主,村…
代州黄酒制作技艺
代县特产黍米黄酒,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宋金时期已闻名京城。明清两朝,以代县阳明堡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就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酒技艺,有民谣称“南绍(绍兴)北代(代州),黄酒不赖。”代县黄酒是以黍米、高粱、绿…
胡麻油传统手工压榨技艺
兴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市北端,历史上这里曾是胡汉杂居的地方,汉代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或侵入或迁徙长期入居吕梁各地,也将先进的胡麻油压榨技艺带入本地。据《吕梁民俗》记载,公元4…
晋作家具制作技艺
山西式样的家具,行话曰“晋作”,它与苏作、京作、广作合为中国家具的四大流派。晋作家具用料精纯,制作考究,以体量朋硕、沉穆劲挺、框厚板实、大边坚梆为特色。形式、内容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绛州木版年画
绛州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清朝中叶,是在传统雕刻印刷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艺术。历史上的绛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齐名,代表作有《春牛图》、《四季美人》…
原平炕围画
炕围画俗称墙围画,为古代宫庭与庙堂建筑壁画的一种外延,是农村住宅里极具装饰性的壁画形式。北宋时期,原平炕围画即在一些官宦人家的居室流行,到明末已逐渐普及到广大乡村。原平炕围画一般由花边、画空子、锅台画…
平遥纱阁戏人
纱阁戏人俗称“纱阁人人”,简称“纱阁”。平遥县清虚观内,收藏着一组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该城纸扎店铺六合斋老板许立廷制作的纱阁戏人。这组纱阁戏人原为36阁,现存28阁,每阁一剧。这组纱阁戏人因…
大同折纸
大同张氏折纸是流传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白马城村及周边地区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据张氏折纸传人口述张氏折纸已传承六代。大同折纸最初主要用于叠元宝、折纸鹤、扎竹马以祭奠亡人。艺人以此为职业谋生。后由文化人与…
永济扎麦草
麦草画,俗称扎麦草,在我国北方部分区域广为流传。近几年,永济市民间艺人进行改革、发展、提高,使麦草画由单片变多片、由单层变多层、由单色变多色、由平面变立体,形成系列产品,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麦草画取…
侯马刺绣
侯马刺绣是特色独具又影响较大的传统美术形式,它形成于山西临汾侯马市,并广泛流行于侯马及周边区县。据记载,周代便有“画绣之工,共其职也”之说,《诗经·唐风》中的“素衣朱”、“素夜朱绣”则真切地描绘了当时…
侯马布老虎
侯马布老虎是一种流传广泛的传统手工艺制品,又是精美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它品种繁多,极具乡土气息。侯马民间至今流传着“家有狮虎、平安幸福”的谚语。在各类以虎为形象的民间作品中,手…
新绛戏曲剪纸
新绛民间剪纸历史悠久,相传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建都古新绛的晋献公命令宫中巧匠用簿金片剪成十种果子纹样缀于绣鞋之上,表示当时被晋国征服了的十个小国向其纳贡称臣,此鞋样现仍流传于新绛一带,名曰《十果…
太谷绞活龙
绞活龙是太谷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代表性传统体育项目,很受群众欢迎,主要在山西省太谷县一带流传。活动时间一般为每年的腊月三十晚到二月初二“龙抬头”期间,一般在夜间表演。绞活龙场面宏大,技术复杂,编排有序,热…
文水长拳
文水长拳是北方武术中较有影响的一种拳术,因由清朝著名镖师左昌德创始,又名左家拳,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文水是“武术之乡”,孝子渠村座落在县城西南,因历来有练拳的习俗,世人称之为“拳窝子”。清光绪年间…
太谷形意拳
形意拳是流行于太谷及其周边地区,一个内外功兼备、单练对练齐全、实践理论皆有的大派拳种,长期练习可以强身健体。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神拳李老农(名飞羽,字能然)在太谷护院保镖时,首将祁县戴氏心意拳…
走遍山西省
临汾市民俗与文化
晋中市民俗与文化
运城市民俗与文化
大同市民俗与文化
忻州市民俗与文化
吕梁市民俗与文化
晋城市民俗与文化
长治市民俗与文化
太原市民俗与文化
朔州市民俗与文化
阳泉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山西省民俗文化
山西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