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民俗文化
内蒙古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奶制品制作技艺(察干伊德)
奶制品制作技艺(察干伊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早在元、清时期,正蓝旗就是皇家御用奶食品供应基地,被誉为“察干伊德”文化之乡。史料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在正蓝旗境内的元上都城外设置过大型的皇室奶食…
中医正骨疗法(三空李氏正骨)
三空李氏正骨起源于1678年(清朝康熙十七年),至今九代传承,主要以传统中医手法配合祖传接骨药,通过内治法和外治法来治疗骨病。以中医正骨手法对各类骨折及关节脱位进行保守治疗,加之祖传秘方治疗骨科疾病,…
蒙医药(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
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是在内蒙古科尔沁地区传承下来的蒙医药浴疗法,即用当地药材及河水煮成药汤,以供患者浸浴,达到防病保健的疗效,所用的药材70多味。其具有500来年的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蒙医疗法。…
蒙医药(蒙医乌拉灸术)
蒙医乌拉灸术,操作方法是春季采集乌拉草,晾干与砖茶或碱相拌,制成锤形乌拉炷,点燃在选定的穴位上进行烧灼、薰熨。适应于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浮肿、痞病、关节“黄水”病、疥痈、虚热病、癫狂、健忘症、新旧疮疡…
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
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世代积累并延传下来的科学结晶。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独到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蒙医药学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地区、东北三省、青海、新疆、甘肃、北京等地区。蒙医药学在大…
蒙医药(蒙医传统正骨术)
蒙医正骨术是蒙古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以科尔沁正骨术尤为突出。蒙医传统正骨术源自民间,在科尔沁地区,蒙医整骨以萨满医的形式保存和流传下来,形成独特的科尔沁蒙医正骨术。20世纪70年代,科…
蒙古族婚礼(乌珠穆沁婚礼)
蒙古族婚礼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特殊的形式表现出蒙古人粗犷、豪爽、勇敢、智慧、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蒙古族分布地域广阔,因居处地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婚礼仪式。传统婚礼在蒙古包内进行,在婚礼中,民族…
民间信俗(巴音居日合乌拉祭)
“巴音居日合乌拉”是蒙古语,意为富庶的心脏之山,位于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归流河镇巴音居日合嘎查北。巴音居日合乌拉祭活动之前,祭祀者们准备供品和器具。祭祀日早晨,祭祀者队伍通过数小时的徒步跋涉,将…
脑阁
脑阁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地区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社火,内蒙古脑阁系清代中期由晋北地区传入,至今已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其中以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的脑阁最为有名。脑阁的“脑”是山西、陕西、内蒙古等部分地…
察干苏力德祭
察干苏力德祭祀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察罕苏力德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每月初三都要举行月祭。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小祭,正月初三是春祭;五月初三…
博格达乌拉祭
“博格达乌拉”祭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蒙古族原始信仰和传统习俗的重要体现,是草原游牧民族民俗文化在扎赉特大地上的沿袭和传承,深受民众推崇,除了感受蒙元风情,欣赏神山风光外,每年的祭祀结…
达斡尔族服饰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服装受蒙古族和满族影响较大,男子穿大襟皮袍,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着皮靴。达斡尔族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帽子多用狍、…
鄂温克族服饰
鄂温克族属于通古斯人种,其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满洲、锡伯族等通古斯人也即是如此。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鄂温克族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
科尔沁蒙古族婚嫁
1、禁忌科尔沁蒙古族选择配偶时,都有非常严格的婚姻约束。同辈人之间可以结婚,差辈人之间不能结婚。如双方都有达到婚龄的儿女,先互通想法,而后遣人作媒。虽父母愿意,但为人父母的不能当自己儿女的媒人。同姓之…
乌拉满族秧歌
唐代渤海国流传一种叫作“踏锤”的民族歌舞,是満族秧歌的起源。満族秧歌亦称“鞑子秧歌”。鞑子秧歌中鞑官官服背后绣“银牌天使”四字,则源于辽代有向女真族索贡海东青的使者号称“天使”,佩银牌。可见其历史久远…
走遍内蒙古
呼伦贝尔民俗与文化
乌兰察布市民俗与文化
锡林郭勒盟民俗与文化
赤峰市民俗与文化
呼和浩特市民俗与文化
巴彦淖尔市民俗与文化
通辽市民俗与文化
包头市民俗与文化
兴安盟民俗与文化
阿拉善盟民俗与文化
乌海市民俗与文化
鄂尔多斯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内蒙古民俗文化
内蒙古地名网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