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晋城市
>
高平市民俗文化
高平市十大民俗文化
1.
武氏正骨法
“武氏正骨法”是一门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奠基人武根定于1886-1957年在沁水县某八音寺牧羊时,拜一老和尚为师,学得正骨技术和“唾骨正骨法”。1945年高平解放后,曾被聘为“高平县三区医生研究所”成员。1957年去世后,第二代传人武承谋继承祖传,于1969年6月在马村掌……
2.
潞绸织造技艺
明朝初期,朝廷在山西设立织染局,主管为皇家派造潞绸,潞绸作为皇家贡品长期上贡朝廷,由此潞绸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人郭子章写道:“西北之机潞最工,潞城机杼斗巧,衣被天下”。明末清初的匠户起义几乎毁掉了所有的织机,此项技艺随之衰落。民国初年在高平南王庄一带以李天明(1880年-1959年)为代表人物又……
3.
中医正骨疗法(武氏正骨疗法)
武氏正骨法是一门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其奠基人武根定(1886-1957)12岁在山西省沁水县白云寺牧羊时,拜一老和尚为师,学得正骨技术和“唾骨正骨法”,曾为“高平县三区医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代传人武承谋继承父传,创立“马村镇掌握村卫生所骨科”,后更名“马村镇掌握村正骨医……
4.
神农高跷
神农高跷流行于高平市神农镇,迄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演出。神农高跷表演内容为“香兰送闺女”,人物有老头、老妇、小舅子、伴娘以及四个轿夫抬着新娘子,他们身着彩衣,足蹬三米多的高跷,前面是八音会开道,边扭边跳并伴有语言逗趣,深受群众的喜爱,反映了山西地方嫁闺女的风土习俗。中间是武……
5.
高平剪纸
高平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高平民间艺人用它把衣食住行、风俗节日装饰得多姿多彩。剪纸在高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主力军是不脱离生产的劳动妇女,她们结合民间的习俗节令,靠着切身的生活感受,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长辈和亲邻那里传承领会,加上自己从心底涌出的创造美的本能,制作出令人陶醉的乡……
6.
高平秧歌
高平秧歌渊源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南乡,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晋城、陵川等邻近县份。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千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剧种。演员行当齐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夹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双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数板、选板等。演唱内容多属诙谐风趣的民间生活故事,……
7.
高平面塑
面塑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高平面塑造型精美、形象独特,品种繁多,在吃用方面别具特色,主要出现在民俗礼仪活动中,有着浓郁的民间色彩。高平面塑历史悠久,但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可靠的文献记录和实物资料。但显然,高平丰富的民俗生活为面塑艺术的流传提供了肥田沃土,周而复始……
8.
白起豆腐制作技艺
白起豆腐也称高平烧豆腐,是高平传统豆腐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它的名称源于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40万降卒的传说。据传,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括被秦将白起一举打败,40万赵军降卒被白起坑杀于现在的高平市谷口村。白起的残暴激起当地人的憎恨,民众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烧水煮而食之,以泄心中之愤。……
9.
高平十大碗制作技艺
高平十大碗起源于古代公祭始祖炎帝的献祭活动,后来逐渐变为民众婚丧嫁娶、寿诞喜庆、招待宾朋的传统宴席,因主菜十道,分别盛放于十个大碗而得名,又因菜品先后有序如同流水,俗称高平水席。高平十大碗共10道大菜,分别是水白肉、铬桃肉、碗子肉、川汤肉、肠子汤、豆腐汤、鸡蛋汤、天和蛋、软米饭、扁豆汤。“十大碗”有……
10.
高平九莲灯
九连灯又称“跑灯”、“耍灯”、“花果灯”。流传在晋城、高平、沁水、陵川等县。高平县凤和村的九连灯是根据八洞神仙赴王母娘娘蟠桃盛会,孙悟空偷吃仙桃的神话故事编制而来。初时由8名男青年表演,各执桃花、石榴花、桂花、腊梅等16盒鲜花、瓜果彩灯,分别代表八仙。后来,将人数增至24人,在花果灯中,加入了一种手……
走遍高平市
晋城市民俗与文化
泽州民俗文化
陵川县民俗文化
沁水县民俗文化
城区民俗文化
阳城民俗文化
高平市民俗文化
全部高平市民俗文化
高平市地名网
全部高平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