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民俗文化
江苏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6页
涟水工鼓锣
工鼓锣又称“工锣鼓”、“淮海锣鼓”,还有人称其为“锣鼓书”,是苏北地区主要曲艺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淮安以及宿迁、连云港、徐州、盐城等地。相传工鼓锣的创制者是清朝嘉庆年间涟水县高沟镇的一位名叫汪宗坤的盲…
韩信传说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开篇这样写道。韩信(?-公元前196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军事理论家,是淮安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韩信自小历经磨难,却胸怀大志,留下了“胯…
南闸民歌
江苏传统民歌,主要流传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漕运镇(原南闸镇)及白马湖周边的洪泽、宝应等地的部分乡村,兴于唐,盛于明清。清代《安宜县志》载:“高宝歌台上千首,风味最佳新河头”(新河头即原南闸镇所在地)。…
荀派京剧
京剧扩展(荀派京剧),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京剧,亦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为广泛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淮安地区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为代表…
淮海戏(淮安)
淮海戏(淮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淮海戏,因以板三弦伴奏,故亦称“三刮调”,是江苏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苏北淮安、连云港、宿迁,以及盐城、徐州的部分县区,包括鲁南…
易筋针针灸疗法
易筋针针灸疗法,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道教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道教学研究中极有价值的前沿学术领域之一。道教医学通过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研究掌握人…
中医蜂针疗法
中医蜂针疗法,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蜂针疗法是中医疗法的组成部分。蜜蜂疗法历史悠久,是传统中医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一千多年。蜂疗对常见病、多发病…
海州中药炮制技艺
海州中药炮制技艺,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海州中药炮制技艺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沿海就地取材的特点。在传统切制方面,海州地区南北刀并用,反映海州地区是近百年来南北交流的沿海…
五行三部针法
五行三部针法,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五行三部针法为赣榆县柘汪乡马氏家传针法,该针法源于祖国医学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理论。以《内经》中阴阳二十五人分类为基础结合五运六…
吴氏河烙火针
吴氏河烙火针,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火针”,简单来说是一门针灸技术,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穴位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在我国已…
紫砂制作技艺
紫砂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紫砂陶制作工艺是我国陶器制作中一种特殊的传统技艺,它曾经流传于连云港市赣榆,灌云县等地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制作手法为手工紫砂陶…
芦席编织
编织技艺(芦席编织),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芦席,用芦苇编的席子,伴随人们的生活有数千年。芦席编织技艺堪称新石器时代的遗产,是历史跨度长并和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手…
大漆工艺
大漆工艺,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天然生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
连云港扎染技艺
扎染技艺,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植物染料的制作:采集、存储及预处理:加工工艺:植物染色工艺:布料染前处理、直接染色法、还原染色、媒介染色手工染色技艺:绞缬、蜡缬、夹…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石头建筑营造)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石头建筑营造)(扩展),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没有泥浆与砂砾的填充,仅凭一块块石头之间构成的完美力学支撑,就能够盖起一幢幢历经500多年风吹雨打而…
走遍江苏省
苏州市民俗与文化
连云港市民俗与文化
淮安市民俗与文化
南京市民俗与文化
常州市民俗与文化
南通市民俗与文化
盐城市民俗与文化
徐州市民俗与文化
宿迁市民俗与文化
扬州市民俗与文化
无锡市民俗与文化
泰州市民俗与文化
镇江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江苏省民俗文化
江苏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