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民俗文化
江苏省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
扬州工艺花制作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民间植根尤深。发展至清代,扬州工艺花艺人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对材料和工艺的运用大胆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这无疑是扬州乃至中国工艺花制作史上的一次重…
扬州绒花制作技艺
扬州绒花,亦称宫花、喜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品。它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进入宫廷,千百年来作为南方绒花的杰出代表,占据着中国制花业的半壁江山;它在民间根植尤深,自古“扬人无贵贱,皆戴花”,其制品…
江都传统金银饰品工艺
传统金银饰品工艺是中华文明史上古老而精美的手工技艺。江都传统金银饰品工艺起源于两汉,兴盛于隋唐,辉煌于明清,发展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纵观历史,江都和扬州一脉相承、同一渊源,因此江都传统金银饰品工艺源远流…
平绣(扬州刺绣)
平绣(扬州刺绣)扬州刺绣源于汉,兴于唐,精于宋,盛于明清。扬州刺绣是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以擅长水墨写意绣而自成一格,绣师们多采用名家字画为底本,将画理与绣理融于一体,灵活运用各种针法技巧,所绣作品无…
江都漆画
江都漆画是传统绘画艺术和古老髹漆技艺完美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民间美术。自古以来,漆画就流行于江都地区,自成体系,别具风格,是江都民间艺人用漆作画的一种独特的传统美术。江都漆画起源于两汉,中兴于唐宋,鼎盛于…
扬州傩舞(跳幡神、跳娘娘、跳马伕)
傩舞(跳娘娘)是一种宗教祭祀性舞蹈,出自古巫、古傩这个渊源,明末清初,它出现在“香火会”中,成为人们设坛请神、祈福消灾时的必跳之舞。“跳娘娘”者手持花香鼓,“舞不离鼓,鼓不离手”,所以亦称“花香鼓舞”…
扬州传统修脚术
中医诊疗法扩展(扬州传统修脚术),亦称足医,俗称扦脚,广义还包括刮脚、捏脚,是指修脚师通过望、问、触、摸,使用专用刀具,运用修脚技术,辅以适当中药材,对脚部进行修治的一种医疗技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扬州刺绣
苏绣(扬州刺绣),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源于汉,兴于唐,精于宋,盛于明清,位于江苏省中部,故有“广陵女子善绣”之说。扬州刺绣包括设计绣稿、上绷配线、刺绣、装裱等诸多工…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项目。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起源于两汉,兴盛于隋唐,辉煌于明清,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纵观历史,江都和扬州一脉相承、同一渊…
扬州杖头木偶戏
木偶戏(杖头木偶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或“窟垒子”“魁木畾子”等,是由人操弄傀儡(偶形)搬演故事的特殊戏曲形式。扬州杖头木偶戏“兴于唐、行…
扬州玉雕
扬州玉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扬州是我国古代和现代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
打春牛
打春牛,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鞭春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执礼官的声音,古代县官带着乡民围绕春牛,执鞭打牛,…
豆轶坊蒲包茶干制作技艺
豆轶坊蒲包茶干制作技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始于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年)始祖赵太源,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产品经过浸、磨、煮、滤、浇、榨等二十二道严格的传统工序…
阜宁糖画
里下河糖塑(阜宁糖画),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糖画最早起源于400多年前。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所用工具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
马群棕编
马群棕编,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马群棕编起源于清末,发展于当代,是一项流行于民间,综合了草编、竹编等编织技巧,经撕、缠、拉、绕、编扣、打结、收边等手法进行操作,颇具地域…
走遍江苏省
苏州市民俗与文化
连云港市民俗与文化
淮安市民俗与文化
南京市民俗与文化
常州市民俗与文化
南通市民俗与文化
盐城市民俗与文化
徐州市民俗与文化
宿迁市民俗与文化
扬州市民俗与文化
无锡市民俗与文化
泰州市民俗与文化
镇江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江苏省民俗文化
江苏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