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民俗文化
浙江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6页
槐坎乡六都村走马灯
“马灯”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民间驱除疫鬼的活动。其渊源可追溯至《诗经》所记载的“祃祭”,即出师前祈祷胜利的“出师祭”。槐坎走马灯相传已有230多年的历史。清朝咸丰年间,当地有王氏兄弟四人,长兄王荣堂是…
保国寺修缮技艺
保国寺传统建筑修缮技艺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技艺的典范,是浙东地域文化与传统建筑文化结合的产物,是针对保国寺古建筑群的兴建修缮而形成的,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其以保国寺古建筑群的修…
甬剧
甬剧是用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唱说滩簧声腔。最早称“串客”,1890年“串客班”到上海演出后又称“宁波滩簧”,1924年后称“四明文戏”,1938年上演时装大戏后又称“甬剧”和“改良甬剧”,…
岑晁醋制作技艺
岑晁醋发酵工艺复杂,产量低,酿制时间长,需化二至三年才能酿造成功。其酿出来的醋色如琥珀,与一般米醋有很大不同,其各项指标也大大高于一般米醋。酿造流程:1.取材:糯米、双龙泉水、中草药。2.浸泡:糯米浸…
珠水溪母子龙
村民们在每年的三月初三扎起五彩缤纷的两条母子龙龙灯,以盛大节日的形式举行舞龙活动。原来的舞龙队都由男人组成,自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们打破传统习惯,组成了女子舞龙队。母龙由30-50岁的妇女操舞,子龙由1…
大塘红庙庙会
大塘红庙庙会活动,是象山县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庙会活动。镇潮庙(亦称红庙)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为纪念为大塘人民围海垦田的十八先贤,在红廟前道地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天,大塘12…
抬阁(昌国抬阁)
昌国抬阁是若干童男童女扮演成古装戏剧人物造型,坐于长方形阁架上,在庙会出会时由众人抬着巡游,配之以吹打器乐浩荡出行的一种大型民俗活动,流传于象山县石浦镇昌国(原为昌国镇,现与石浦合并)及周边地区。据说…
龙舞(田洋湖茶山老龙)
象山田洋湖茶山老龙是象山历史最悠久的龙舞之一,流布于象山县定塘镇田洋湖村,在定塘镇、晓塘乡、新桥镇一带较为著名,在全县具有较大影响力。田洋湖茶山老龙创立年代无法考证。在清光绪年间(1904年)举行了规…
象山龙灯锣鼓
象山龙灯锣鼓具有独特的打击风格和音响效果,尤其是石浦地区龙灯锣鼓别具一格,世代相传,繁衍不绝。象山南部的龙灯锣鼓在明嘉靖年(1566年)左右形成,时值昌国设卫,戚继光屯兵,民间庙会盛行,龙灯作为庙会巡…
鱼灯舞
鱼灯舞是东南沿海渔民在喜庆丰收灯会中表演的一个舞蹈。象山县石浦昌国卫一带有流传。该舞蹈自元宵前夜上灯,正月十八日落灯。鲫鱼灯舞因队形严整、舞姿优美并有吉祥如意象征,为四乡八邻争相邀请表演。鱼灯舞的衍生…
象山唱新闻
“唱新闻”,又称“锣鼓书”,是广泛流传于宁波市所属象山县及周边北仑、鄞州等地的古老曲艺品种,影响遍及舟山市的岱山、普陀等。象山境内的唱新闻皆用象山土腔土调演唱,内容都是本地风土人情,所以又被称作“象山…
赵五娘传说
赵五娘是位传说中的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醒目的位置。赵五娘与东汉时的中郎将蔡伯喈的故事最早见于-小说《说郛》,宋南词有《赵贞女》,金元院本有《蔡伯喈》,元南戏《赵贞女与蔡二郎》,而元末明初,有“中…
象山渔民号子
象山渔民号子,由传统渔业生产上的渔民号子和海洋运输业中船工号子等组成,统称渔民号子。它是渔民、船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自发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充满着渔…
象山七月半
农历七月半,古称鬼节,抬城隍、装鬼卒、扮罪人、放焰口、点水灯,行神赛会,天下皆然。象山建县千余来一直为浙东主要渔区,其称呼却按地有别,如在爵溪被呼为“神赛会”、石浦东门村则叫“太平节”、定塘周岙称“鬼…
糕点制作技艺(象山米馒头)
“馒头”的名称由来已久,相传诸葛亮平南蛮时,突遇到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半空中有许多声音在喊:“还我头来!”诸葛亮用面做成头型,向空中撒去,这才风平浪静。当时人们称这种食品为蛮头,后来不知何时起,凡形状…
走遍浙江省
宁波市民俗与文化
温州市民俗与文化
绍兴市民俗与文化
杭州市民俗与文化
台州市民俗与文化
金华市民俗与文化
丽水市民俗与文化
湖州市民俗与文化
舟山市民俗与文化
衢州市民俗与文化
嘉兴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浙江省民俗文化
浙江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