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民俗文化介绍
湖沟烧饼制作技艺
湖沟镇是皖北历史名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湖沟古称兰石,因此地有一块硕大深蓝的石头而得名,后因元朝末期此地久涝成害,特在此地兴开河沟,排涝减害,故改名湖沟。上世纪90年代末出土的清朝嘉庆二十…
二鬼扳跤
董庙村隶属固镇县刘集镇,原名青风镇。至清初,地方董姓人氏较多,作为董姓家庙所在地,于同治年间改名董庙,并逐渐发展为集镇。二鬼扳跤是由一个演员扮演双人摔跤的舞蹈形式。身上绑一个假人,成为一对。演员和假人…
金香丝粉丝传统工艺
清朝嘉庆20年(1816年)董家湖农民董三方、蔡郎等十多户农民采用“一物降一物,石膏降豆腐”的原理,把淀粉用开水打芡,葫芦瓢打几个眼,漏成粉丝。固镇县刘集镇董湖农民利用当地种植的红薯加工粉丝已有190…
仲兴皮影
“仲兴皮影”是淮北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灯光照射牛皮或驴皮做成的形象剪影等进行表演,属于一种民间戏曲表演形式。2014年3月,“仲兴皮影”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仲兴…
濠城春节社火
春节社火濠城春节期间的社火是一项盛大的民间文艺活动。每次隆重登场的有:舞龙、舞狮、花车、旱船、跑驴、河蚌、八仙、独杆轿及配套的多班迎春锣鼓,有段顺口溜予以概括:“一龙二狮独杆轿,花车旱船老背少,八仙跑…
面蒸技艺
面蒸技艺濠城地区有一种面蒸工艺品。心灵手巧的妇女以表面为原料,经拌匀活透,然后做出形状各异的各种工艺品,如蟠桃、佛手、辣椒、十二生肖等等;再上锅蒸熟,然后饰以彩色,真是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女性“扯脸”技艺
女性“扯脸”技艺什么是女性“扯脸”?说穿了,在缺乏美容手段和工具的年代,这就是一种给女孩子的面部进行美容、脱毛的手工技艺。通常的做法是:两女对面而坐,一女子以口捻线,起固定作用,同时双手捻动棉线,适度…
濠城豆饼制作工艺
濠城本地人选取颗粒饱满、粒大均匀、光亮硬实的绿豆,先用石磨将绿豆碾碎成瓣,过筛去粉,清水浸泡数小时,漂去豆壳再磨成糊。用大勺或瓢将面糊均匀滴在平锅内,锅面涂油防止粘锅,锅底文火满焙,加热即成。熟把式手…
固镇民间传说——许马桥
县城15公里有个地方叫新马桥,那里有一座公路桥还有一座铁路桥横跨在澥河之上,为南来北往的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今天,我们把这个地方统称为“新马桥”。其实,按当地民间的流传,新马桥是有些说法来历的。据说在…
临泉杂技
临泉杂技诞生于西周,盛行于汉代,在明朝时期就有了影响深远的杂技班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几年,临泉杂技有了很大的发展,民间杂技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发展,纷纷到全国各地巡演。在1986年安徽省…
王氏制扇技艺
王氏制扇技艺是皖南地区传承了150余年的一种传统折扇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有“中国竹子之乡”美誉的广德市境内。清代同治年间,浙江黄岩从事制扇的王氏家族部分成员移民至广德市东亭乡定居,并继续制扇营生,从而…
王河舒席工艺
舒席古称“竹簟”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品。王河盛产水竹,篾工巧匠甚多,自古有“竹席之乡”的美誉,潜山历史上称“舒州”,舒席因此而得名,又称竹席、凉席,是潜山县特有的竹编工艺制品,有近2000年生产历史。…
天柱山瓜蒌籽制作技艺
潜山县是天柱山瓜蒌籽的发源地,产于潜山县的天柱山瓜蒌表面洁净、双边微凸、子粒饱满,长宽比为1.5~2.3。采用传统工艺加工后,粒籽均匀,入口咸(甜),破壳后子仁鲜美,润脆可口,香、咸(甜)纯正,具有该…
天柱山茶制作技艺
潜山县种茶历史悠久,茶叶生产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潜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1980年名茶创制起步,农业局成立名茶小组,安徽农学院茶叶系著名教授陈椽现场为潜山创造的名茶“天柱剑毫”定型命名,1985年“天…
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77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后冲、毛尖山等地,年产量逾三百万刀,规格分“大…
走遍安徽省
黄山市民俗与文化
宣城市民俗与文化
安庆市民俗与文化
阜阳市民俗与文化
合肥市民俗与文化
滁州市民俗与文化
亳州市民俗与文化
池州市民俗与文化
六安市民俗与文化
马鞍山市民俗与文化
宿州市民俗与文化
芜湖市民俗与文化
淮南市民俗与文化
淮北市民俗与文化
蚌埠市民俗与文化
铜陵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地名网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