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1页
齐云道场表演
“正月十五送花灯”是罗氏家族人自发组织起来的一项民间民俗活动。该活动属自然传承,由罗姓一族口耳相传,其程序、仪式、规则等是通过观察、口授等方式世代相传,并有文字记载。由罗氏家族主办,其他姓氏协办,主持…
伍子胥过昭关的传说
昭关,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城北7.5公里处,西有大岘山,东有小岘山。连绵几十里,两山对峙,中间一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以来便是南北交通要冲。春秋时期,这里地处吴楚两国边境,号称吴头楚尾,为边关…
张家祠祭祀活动
张氏家族祭祠拜祖起源于明朝盛于清朝和民国。张氏家族先人从山东迁徙定居张老家后,始祖铎生始迁祖张兴,张兴生子张表,张表生子张守文,张守文生四子:长子张珙、次子张琦、三子张玠、四子张珮,四大门派繁衍生息至…
许岭灯会
许岭灯会是流传于以许岭镇为中心的安徽省宿松县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举行,在宿松已流传了四百余年。许岭灯会产生于宿松县许岭镇,据1986年编印的《许岭区简志》记载,早在前清时期,许岭人民即注…
郭村周王会
周王会是焦村镇郭村村林氏家族为纪念周文王、周武王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相传林姓是西周初殷商王比干的后裔。比干忠心辅佐商纣王,却遭杀害,其妻逃到长林石室产下一男,取名坚。至武王伐纣获救归周,武王因…
降福会
张巡、许远信仰的降福会降福会因会属村民,均属胥河定埠河段的南、北两岸,分辖安徽省郎溪县的梅渚镇及江苏省高淳县的桠溪镇,故又称“苏皖降福总会”。此会为崇敬唐代张巡、许远,抗拒安禄山叛乱,誓守睢阳(今河南…
砀山王集王氏接骨膏药
砀山县城北二十里王集村《三槐堂》王氏接骨膏药起源于清朝咸丰初年。王氏接骨膏药创始人王世则先生,自幼纯朴善良,热情敦厚,且聪明好学,悟性极高。他年幼时在村上读过几年私塾,适逢私塾赵先生学识广博,兼通医理…
祁门胡氏骨伤科
祁门胡氏骨伤科祁门是新安医学的发源地之一,名医辈出,史载名医190余人,著有医书40余部250多卷。尤其是明中叶至清初之际,涌现出一大批医学大家,影响深远,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考证在历朝太医…
文王贡酒酿造技艺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位于安徽省临泉县文王集团生产的“文王贡酒”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文王贡酒传统酿酒技艺传承千余载,凝聚了中华民族研…
无为板鸭制作技艺
无为板鸭,又名无为熏鸭(徽菜谱上有这一叫法),早在清代道光年间就闻名于世,距今已近200年历史。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养鸭青年,外出卖鸭,在回程路上,遇上几个放牛孩子,在野外用柴草烧烤鸭子,这青年便好奇地…
吴鲁衡日晷制作技艺
日规又称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
安茶制作技艺
安茶为中国历史传统工艺名茶,创于1725年前后,内销两广,外销东南亚,是介于红茶、绿茶之间半发酵的紧压茶,民间又称“软枝茶”,在全国乃至全球“一枝独秀”,明永乐《祁阊志》已有记载。安茶产于安徽省祁门县…
明德折扇制作技艺
扇子源于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三千年渊源流长的制扇业,使扇文化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历来被誉为“制扇…
全椒民歌
全椒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以口头形式不断地创作、修改、流传着大量的他们的心声——全椒民歌。全椒民歌一般以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多,口耳相…
宿松民歌
宿松民歌是流传在安徽省宿松县境内民间歌曲的总称。它语言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宿松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的集体抒情诗。宿松古称松兹候国,建县于西汉高后年间,至今已…
走遍安徽省
黄山市民俗与文化
宣城市民俗与文化
安庆市民俗与文化
阜阳市民俗与文化
合肥市民俗与文化
滁州市民俗与文化
亳州市民俗与文化
池州市民俗与文化
六安市民俗与文化
马鞍山市民俗与文化
宿州市民俗与文化
芜湖市民俗与文化
淮南市民俗与文化
淮北市民俗与文化
蚌埠市民俗与文化
铜陵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