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4页
庄子的传说
据《史记》记载:“圣贤庄子曾为漆园吏”。蒙城殷称冡,或曰北冡,甲骨文曰“冡侯”,即冡国。周为蒙国,内有漆园,汉为山桑县,,后称山桑、蒙郡、蒙县、涡州等。直到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为蒙城县,一…
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
张孝祥与镜湖故事是产生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广泛流传于芜湖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它记录了南宋著名诗人张孝祥捐田造湖、蓄水防涝、造福桑梓的一段历史。芜湖地区沟塘纵横、水系发达,平均海拔仅为6-10…
九井沟传说
《九井沟传说》是关于宿松“十景”之一——九井沟的极具神话色彩的传说故事。九井沟是个九井九传说的神秘之所,这些传说围绕九井沟活脱秀美的水而展开,既有九井沟和各景点的来历的传说,也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传说。…
和县民歌
和县地处长江下游的马鞍山市沿江水网地区,与江苏南京、安徽芜湖接壤,区位优越。文化昌盛,民风淳朴,这里的民歌丰富多彩,流传广泛,久唱不衰。和县民歌,当追溯于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先祖们围歼野兽的…
美溪唢呐
皖南美溪唢呐,广泛流传在皖南山区黟县、石台县、黄山区、祁门县四县区交接处的青弋江上游流域内的黟县美溪乡为中心的区域内。流传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作为地方传统民间音乐,难能可贵的是,至今仍保存有记载唢呐…
榔桥木梳制作技艺
泾县宫庭木梳生产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主要产于该县榔桥镇,榔桥镇木梳生产一直在该镇民间盛行,其制作工艺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目前,该县年产量8000多万把,占全国木梳产量的70%,产值近2亿元。2006年8…
徽州墙头画
徽派墙头画属于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范畴,是徽州新安美术的一个分支,广泛运用于徽派建筑的装饰和美化,其特有的制画原料、制作技艺和表现形式构成了徽派建筑美学的独特一绝,成为徽州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所在区域…
殷派面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民间老百姓反映生活、热爱生活的一种丰富多彩一门艺术。殷铤崴是“殷派面塑”流派,“属安徽面塑艺人的正宗流派,“殷派面塑“形成流派迄今也有400多年历史了。是民间老百姓祈福,歌颂民间…
砀山毛笔制作技艺
中国毛笔制作工艺的历史久长悠远,是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居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首。书法家周汝昌在其《永字八法》中对毛笔评价极高:“没有毛笔,莫说绘画,就连汉字也绝对不会发展进化成…
徽州武术
中国武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流派众多。它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成为华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明珠,已经成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徽州武术结合了中…
徽州手工瓷制作技艺
祁门位于黄山西麓,是中西部省份进入江、浙、沪、闽的重要通道。地处山岭地带,气候温润,适合陶瓷全年生产。祁门地壳石英班岩脉居多,瓷矿蕴藏量丰富。明代祁门人多建碓生产,至清康熙年间已批量生产。当年景德镇为…
垓下独杆轿
垓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独杆轿”就是地方文化瑰宝中的一项。所谓“独杆轿”,顾名思义,就是以独杆作轿,大不同于一般的舆轿。此轿既无轿围,亦无两根轿…
徽州烧饼制作技艺
徽州烧饼又名“黄山烧饼”,亦称“火炉饼”,因经木炭焙烤后,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又别称“蟹壳黄烧饼”。是黄山乃至古徽州传统特色民间小吃。明清时期,徽商鼎盛。足迹遍步四海,商贸贯通中西。在徽商的发源地…
戴氏正骨法
发源于含山县林头镇东关社区向日方村的祖传医伤正骨技艺——戴氏正骨法(俗称东关祖传接骨),在含山县乃至皖中、江淮地区,可谓声名远扬,每年慕名前来治疗骨伤的患者超过万人,受到广大患者和当地百姓的青睐和推崇…
庐州木雕(合肥市包河区)
庐州木雕流行于皖、浙地区,主要发起在合肥市肥西县、包河区一带,是综合东阳木雕与徽州木雕与一体的民间独特技艺,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庐州木雕在制作上吸纳了东阳木雕的作派、在风格上沿习了徽州木雕的儒家文…
走遍安徽省
黄山市民俗与文化
宣城市民俗与文化
安庆市民俗与文化
阜阳市民俗与文化
合肥市民俗与文化
滁州市民俗与文化
亳州市民俗与文化
池州市民俗与文化
六安市民俗与文化
马鞍山市民俗与文化
宿州市民俗与文化
芜湖市民俗与文化
淮南市民俗与文化
淮北市民俗与文化
蚌埠市民俗与文化
铜陵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