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民俗文化介绍
厦门馅饼手工制作技艺(南普陀素饼)
厦门馅饼手工制作技艺(南普陀素饼)南普陀素饼源于明代,为祭祀礼佛之供品并世代相传,其制作技艺秉承天然、营养、科学、健康、环保的养生理念,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选料讲究:均采用优质原料,馅料自己生产,有独门…
厦门馅饼手工制作技艺(鼓浪屿馅饼)
厦门馅饼手工制作技艺(鼓浪屿馅饼)鼓浪屿馅饼历史悠久,是福建省特产之一。因其口感香甜酥细、湿润冰凉、口味繁多,深受厦门本地群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同胞喜爱。而这独特的口感归功于其传承百年的配方及工艺。鼓…
闽南跳鼓舞
闽南跳鼓舞跳鼓舞俗称花鼓弄,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相传起于春秋时期,在泉州广泛流传据说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古老的跳鼓舞以鼓为主,技艺高超,潇洒奔放,但各处表演形式不尽相同。最具影响的,是流传在泉州…
福建布袋木偶戏(厦门)
福建布袋木偶戏(厦门)福建布袋木偶戏又称掌中戏、掌中木偶,是福建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傀儡戏表演形式之一。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相传始于明代,流传于福建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布袋木偶戏因使…
宁德铁枝传统表演技艺
铁枝即“搬铁枝”,又称“台阁”,源于清代,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霞浦、蕉城、寿宁、周宁等地。传统的搬铁枝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以提供少年儿童扮演历史或戏剧人物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吸…
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南宋皇室迁人泉州后,把皇家宫殿建筑技艺带人民间,融合了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主流…
连城姑田游大龙
连城姑田游大龙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内容包括迎接“公爹”、制作大龙、游前准备、出龙、游龙、烧龙等。姑田大龙闻名遐迩,素有“天下第一龙”之称。早在1999年元宵节,中央一套《神州风…
罗坊走古事
罗坊走古事,起源于清康熙年间,以“走古事”祈福消灾,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延续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每年元宵节,安神斋戒后的村民抬着七棚古事在戏台坪沿着“剪刀校”(即“∞”线路)路线竞走,随后抬到“云…
连城芷溪花灯
芷溪花灯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由苏州引进,三百年来代代传承着“纸包火”的奇迹。芷溪花灯分上中下三层结构,做工精细,以优质竹篾为骨架,裱糊通草纸,内置九十九盏晶莹剔透琉璃杯。每串花灯的制作涉及了雕刻印刷、绘画…
新泉烧炮
新泉烧炮源于清同治年间,相传供奉在西村坪头山祠庙中的“三太祖师”相当灵验,有求必应,心诚朝拜者络绎不绝,于是村民便约定每年轮流在各村各房族祠庙里供奉,且约定每年正月十五为“三太祖师”出游日。每到此日,…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连城县)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连城县)”迄今有600多年历史,清光绪以后在连城县已经十分流行。“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又称“打十般”、“打五对”,乐队演奏乐器常为二胡、吊规、三弦、扬琴、琵琶、竹笛和打击乐器(拍板、…
闽西汉剧(连城县)
“闽西汉剧(连城县)”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迄今至少已有250多年历史,相传有600多个传统剧目,是闽西客家民间的地方“国粹”,被连城群众称为“家乡戏”,被外乡人誉为“南国牡…
闽西客家春耕习俗(犁春牛)
客家先民所处山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农耕信仰文化和风俗,体现了客家族群在农耕生产劳作中团结、和谐的氛围。新泉犁春牛由牵牛僮和犁田者扮丑角,后随担秧、挑草、送饭、荷锄以及渔…
连城舞青狮
“连城青狮”又称“客家青狮。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清朝传承止今已有370多年历史。“青狮”是客家人心目中的神兽、瑞兽和吉祥物,被誉为久负盛名的南派狮子中的“三狮”(广东狮、闽南狮、客家狮)之一。“连…
连城兰花培植技艺
连城种养兰花历史悠久,连城植兰自宋始,在清代康乾年间就有人养兰,远销粤、赣等省。连城县处于享有“生物物种基因库”美称的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腹地,其三分之二面积在连城境内,野生兰花资源十分丰富,是春…
走遍福建省
三明市民俗与文化
莆田市民俗与文化
泉州市民俗与文化
厦门市民俗与文化
福州市民俗与文化
宁德市民俗与文化
南平市民俗与文化
漳州市民俗与文化
龙岩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地名网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