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8页
福州鼎鼎肉松制作技艺
福州肉松制作即是将猪肉煮熟卤好,把肉汤烧干,使卤猪肉变成金黄色,松散绒毛的样子,福建名特产“鼎鼎油酥肉松”是福州城源本正宗的产品,创始人林鼎鼎首创了肉松,林鼎鼎被称为中国肉松第一人,其产品一问世,即备…
畲族山歌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
闽侯传统竹编工艺
闽侯传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竹编生活器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竹编工艺日趋精湛,而且表现题材越来越广泛。闽侯竹编以麻竹、毛竹、慈竹等各类竹为原料,根据产品的不同需求选用不同的原料,…
闽清池园陶瓷制作工艺
池园陶瓷历史悠久,清乾隆元年以后,池园陶瓷以德化和广东制瓷工艺的有机结合,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引进,陶瓷制作技艺不断创新提高,陶瓷生产一直处于鼎盛发展时期,其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特别是制作特型及碗类产品,技…
福州罗源角梳制作工艺
福州罗源角梳手工技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福州角梳手工技艺可分为:日用梳和彩梳,主要由牛角、羊角制成,梳的品质可分为低中高等档次。在选料时绝不用杂角、死牛角、大黄角,唯选质地坚实,不易弯…
福清新厝车鼓舞
福清新厝车鼓舞表演是由镲、锣、大鼓等几种器乐组成的大合奏。镲是直径60厘米左右的大钹,锣则分为大锣和凸脐两种,鼓是直径约一米的牛皮大鼓。车鼓队通常由一面大鼓,数十对大钹,两面大锣和两面凸锣组成。整支乐…
永泰椽板龙
椽板龙,始于清康熙年间,原由一条条板凳连接而成,舞动时消耗体能太大,且动作笨拙不美观,后改用椽板制作,这样摆起来显然轻便自如许多。游龙开始时,前有一队大灯笼引路,接着鸣锣开道,再下面是彩旗队,然后是一…
滩涂泥撬制作工艺
连江马鼻泥橇,又名“木马”、“土溜”、“土板”,它是我县沿海一带渔民讨小海的作业工具。泥橇经刨光制成,头尾部呈上翘状,突起约8公分,长约1.8米,通高55公分,宽仅18公分左右,前部有一根30公分左右…
厦门珠绣手工技艺
清末民初,华侨从海外带回玻璃珠点缀的绣花拖鞋,民间制鞋艺人从中受到启发,尝试在鞋面上玻璃珠子绣出各种花鸟图案。珠绣主要原材料为玻璃珠、电光胶片和丝绒。其工艺是运用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直绣…
东山黄金漆画技艺
黄金漆画,俗称溜金画,乃选取福建闻名的漆料和上等的金箔作为基本材料,在被装饰的木板或竹器上多次上大漆,再上退光漆,反复磨光之后,再用退光漆在其表面描绘出人物、动物、花卉、山水等各种图画,最后用金箔施行…
东山剪瓷雕工艺
剪瓷雕是福建闽南寺庙建筑中一种常用的传统装饰工艺,在今天的闽台地区乃至东南亚有着较大的影响。它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釉瓷碗瓷盘,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照需要用钳子、木锤、砂轮等工具剪、敲、磨成形…
永泰虎尊拳
清代乾隆年间,永泰县伏口村有位自幼习武者李元珠,传说是萧连寺遭劫后,武术大师铁珠流落永泰民间所授之徒,在精研山拳的基础上,遂取山区猛虎之形意,创编虎开拳。因虎为百兽之王,虎形拳刚硬,练者难,成者尊,故…
延宁宫妈祖蔗塔传统制作工艺
延宁宫妈祖蔗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莆田盛产甘蔗,民俗中常用甘蔗为神灵供品。早年延宁宫用三、四根甘蔗扎捆为供品,后发展为轧节相叠排在菓盒之上。清代中期发展为轧小蔗节搭叠为灯塔。蔗塔分塔基、塔身、塔顶三部…
惠安南派布袋戏
南派布袋戏,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明中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兴起与发展时期,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及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其艺术风格独特,行当角色分工细致,…
尤溪南芹小腔戏
小腔戏,是皮黄腔系统的一个剧种,是早期乱弹声腔在闽西北的遗响,因主要行当角色用小嗓行腔而得名,清嘉庆年间流行于尤溪。流传至今已历十二代。小腔戏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读音以中州韵为主,杂以方言,谓之“土…
走遍福建省
漳州市民俗与文化
南平市民俗与文化
三明市民俗与文化
龙岩市民俗与文化
莆田市民俗与文化
厦门市民俗与文化
宁德市民俗与文化
泉州市民俗与文化
福州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