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9页
连城宣纸制作工艺
明天启年间连城县姑田镇人氏蒋少林利用当地出产的大量毛竹,加工成青丝,并经多次试验,试制成功天然漂白的手本纸(即漂料纸),从而开创了在连城生产宣纸的历史。姑田宣纸制作工艺包括青丝生产、蒸煮黄坯、天然漂白…
永安大腔傀儡戏
永安市青水乡大腔傀儡戏是福建省民间傀儡戏原始形态保存最完整的剧种之一。木偶戏,原名傀儡,系用线支持身架,塑以各种面型和着以各种服装,演员以线牵动表演的一种戏剧。大腔傀儡戏的音乐,系明代弋阳腔与道士腔相…
永安贡席制作工艺
贡席作为永安贡川明清两代进贡朝廷的产品,其历史悠久。据传贡川自宋代以来就开始引种席草,到了明代,贡席已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凡定居在贡川的居民都来学做贡席。沿到清代,贡席已形成攀龙、延爽、观成、集凤、水…
屏南杖头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源于黄河流域,南宋时流传南方,因戏偶之头部与偶身为一根木棍连成一体,形如木杖而得名,于明末清初流入屏南。屏南小杖头木偶戏是由多种艺术综合形成的戏剧剧种,它在流传过程中,也具有相应的角色行当…
屏南乱弹戏
乱弹是清中叶由北方传入闽东后,与当地民间戏曲相结合形成的地方剧种,二百多年来原始形态的乱弹腔仍然存在于屏南县寿山村等地。在演出过程中又不断地吸收了徽调、汉调、滩调以及民间小调综合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其主…
福州民天虾油制作技艺
鱼露,福建称为虾油(厦门话:he6-iu2,福州话:hà-iù),是闽菜、潮州菜和东南亚料理中常用的调味料之一。虾油原产自福建和广东潮汕等地,由早期侨民传到越南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如今21世纪欧洲也逐渐…
厦门歌仔说唱
歌仔说唱是流传于厦门、漳州及台湾等地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源自宋元时期。它以丰富、生动的闽南民间语汇为歌词,以通俗易懂、易学易传的闽南民歌、民谣为曲调,吸取戏曲、南曲、南词的养料,经过历代艺人的不…
漳州南词
南词始于唐初,漳州南词是清代道光年间,由漳州府总爷(称和尚总)从江西带入漳州,故称赣州南词。南词曲韵有苏赣两派之分,漳州霞东钧社南词属于赣派传宗。漳州南词为座唱形式,演唱者与乐手没有严格区分。南词传统…
福建客家擂茶制作工艺
福建将乐、宁化等地的客家人制作擂茶的习俗相传已久。如今这一传统习俗已渗透客家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屋乔迁、婚姻喜事、生日寿诞、开业庆典、欢庆佳节等等,都要宴请擂茶,以款待佳宾。由于擂茶中有青草药、芝…
自然门武术
自然门武术创世至今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始祖就是世称“江南怪侠”的徐矮子,徐始祖乃四川人氏,综其所学,对各种门派的武术潜心研究,并独僻蹊径熔合各派精纯之长于一炉,始创独特武术拳法,命名为自然门,近代两代宗…
长乐琴江台阁
琴江村位于福建长乐市,是福建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台阁”俗称“铁机”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河南省安阳县曲沟村。长乐琴江“台阁”正是由清满族三江口水师为活跃军营文化而由北方传入琴江的民间文艺…
仁山拉线狮
罕见的民间传统绝技艺术,始于清雍正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集舞蹈、娱乐、体育于一体的民间传统项目,比一般的舞狮、舞龙项目技巧性更高,因而更具观赏价值,由于狮子在民间有“镇1,保平安”吉祥…
南少林宗鹤拳
宗鹤拳发源于福建省福清市镜洋西边茶山自然村,作为中华武术南方一大流派的宗鹤拳,其起源可追溯到150多年前,始创祖师方徽石,字世培,福建、福清茶山人氏。世代书香,幼既敏而好学,力练鹤法,受教名师,对武艺…
邵武河坊抢酒节
邵武市洪墩镇河坊村传承的一种全国独有的奇俗。河坊,古亦称壕坊,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据当地《桃溪冯氏族谱》记载,隋代开皇年间,为了安抚南蛮之地,防止南蛮土著作乱,隋文帝杨坚派兵部尚书冯世基将…
新垵五祖拳
清末泉州人蔡玉明以太祖拳为基本功底,综合其它门派拳法的特点而创立“五祖拳”,又称“五祖鹤阳拳”。厦门市新垵村历史上就是武术之乡,清末民初,蔡玉明得意弟子沈扬德到新垵传授五祖拳,设武馆,从此五祖拳在新垵…
走遍福建省
漳州市民俗与文化
南平市民俗与文化
三明市民俗与文化
龙岩市民俗与文化
莆田市民俗与文化
厦门市民俗与文化
宁德市民俗与文化
泉州市民俗与文化
福州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