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民俗文化介绍第20页
永泰虎尊拳
清代乾隆年间,永泰县伏口村有位自幼习武者李元珠,传说是萧连寺遭劫后,武术大师铁珠流落永泰民间所授之徒,在精研山拳的基础上,遂取山区猛虎之形意,创编虎开拳。因虎为百兽之王,虎形拳刚硬,练者难,成者尊,故…
延宁宫妈祖蔗塔传统制作工艺
延宁宫妈祖蔗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莆田盛产甘蔗,民俗中常用甘蔗为神灵供品。早年延宁宫用三、四根甘蔗扎捆为供品,后发展为轧节相叠排在菓盒之上。清代中期发展为轧小蔗节搭叠为灯塔。蔗塔分塔基、塔身、塔顶三部…
惠安南派布袋戏
南派布袋戏,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明中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兴起与发展时期,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及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其艺术风格独特,行当角色分工细致,…
尤溪南芹小腔戏
小腔戏,是皮黄腔系统的一个剧种,是早期乱弹声腔在闽西北的遗响,因主要行当角色用小嗓行腔而得名,清嘉庆年间流行于尤溪。流传至今已历十二代。小腔戏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读音以中州韵为主,杂以方言,谓之“土…
连城宣纸制作工艺
明天启年间连城县姑田镇人氏蒋少林利用当地出产的大量毛竹,加工成青丝,并经多次试验,试制成功天然漂白的手本纸(即漂料纸),从而开创了在连城生产宣纸的历史。姑田宣纸制作工艺包括青丝生产、蒸煮黄坯、天然漂白…
永安大腔傀儡戏
永安市青水乡大腔傀儡戏是福建省民间傀儡戏原始形态保存最完整的剧种之一。木偶戏,原名傀儡,系用线支持身架,塑以各种面型和着以各种服装,演员以线牵动表演的一种戏剧。大腔傀儡戏的音乐,系明代弋阳腔与道士腔相…
永安贡席制作工艺
贡席作为永安贡川明清两代进贡朝廷的产品,其历史悠久。据传贡川自宋代以来就开始引种席草,到了明代,贡席已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凡定居在贡川的居民都来学做贡席。沿到清代,贡席已形成攀龙、延爽、观成、集凤、水…
屏南杖头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源于黄河流域,南宋时流传南方,因戏偶之头部与偶身为一根木棍连成一体,形如木杖而得名,于明末清初流入屏南。屏南小杖头木偶戏是由多种艺术综合形成的戏剧剧种,它在流传过程中,也具有相应的角色行当…
屏南乱弹戏
乱弹是清中叶由北方传入闽东后,与当地民间戏曲相结合形成的地方剧种,二百多年来原始形态的乱弹腔仍然存在于屏南县寿山村等地。在演出过程中又不断地吸收了徽调、汉调、滩调以及民间小调综合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其主…
福州民天虾油制作技艺
鱼露,福建称为虾油(厦门话:he6-iu2,福州话:hà-iù),是闽菜、潮州菜和东南亚料理中常用的调味料之一。虾油原产自福建和广东潮汕等地,由早期侨民传到越南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如今21世纪欧洲也逐渐…
厦门歌仔说唱
歌仔说唱是流传于厦门、漳州及台湾等地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源自宋元时期。它以丰富、生动的闽南民间语汇为歌词,以通俗易懂、易学易传的闽南民歌、民谣为曲调,吸取戏曲、南曲、南词的养料,经过历代艺人的不…
漳州南词
南词始于唐初,漳州南词是清代道光年间,由漳州府总爷(称和尚总)从江西带入漳州,故称赣州南词。南词曲韵有苏赣两派之分,漳州霞东钧社南词属于赣派传宗。漳州南词为座唱形式,演唱者与乐手没有严格区分。南词传统…
福建客家擂茶制作工艺
福建将乐、宁化等地的客家人制作擂茶的习俗相传已久。如今这一传统习俗已渗透客家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屋乔迁、婚姻喜事、生日寿诞、开业庆典、欢庆佳节等等,都要宴请擂茶,以款待佳宾。由于擂茶中有青草药、芝…
自然门武术
自然门武术创世至今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始祖就是世称“江南怪侠”的徐矮子,徐始祖乃四川人氏,综其所学,对各种门派的武术潜心研究,并独僻蹊径熔合各派精纯之长于一炉,始创独特武术拳法,命名为自然门,近代两代宗…
长乐琴江台阁
琴江村位于福建长乐市,是福建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台阁”俗称“铁机”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河南省安阳县曲沟村。长乐琴江“台阁”正是由清满族三江口水师为活跃军营文化而由北方传入琴江的民间文艺…
走遍福建省
三明市民俗与文化
莆田市民俗与文化
泉州市民俗与文化
厦门市民俗与文化
福州市民俗与文化
宁德市民俗与文化
南平市民俗与文化
漳州市民俗与文化
龙岩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地名网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