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葫芦潭畲族武术
南平邵武市桂林乡畲村葫芦潭素有习武术的传统。他们的武术,从来都是父传子、兄传弟,代代相传。这里的兰姓畲族人口不多,外出常受欺侮,因住居偏僻,又不免常有匪寇光顾。为防身、抵御匪寇,免受欺侮,所有男子从小…
坎头摆果台蔬果保鲜技艺
农历八月初五在坎下中乾庙和坎头惠安祠举行傩祭的活动之一。中乾庙和惠安祠均奉祀隋代温陵太守殴阳佑,“福善王”欧阳佑是全邵武千余年来的主要民间信仰神祗之一。八月初五是欧阳佑的诞辰,这一天被称为“圣诞”,和…
葫芦潭畲族打醮
“打醮”是一种祭祀仪式。南平邵武市桂林乡盖竹畲族村葫芦潭自然村的“打醮”,是当地兰姓畲族祭祀其先祖“五老佛”的活动,其宗旨目的及内容与当地汉族的傩舞基本相同,“祈安、酬恩、保安”,也是除疫消灾、祈求平…
宜坊过火节
洪墩镇宜坊村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六举行。是日白天,有福气魄的青壮年男子开始“跳侗”,(据说是他们信奉的“田公元帅”附身),此时可以“水火不侵、刀 不入”,用一根银针从脸颊一边穿透到另一边,用一根绳索吊一个…
邵武和平游浆豆腐制作工艺
南平邵武市和平镇有几户专门做豆腐为生的人家,他们做豆腐与众不同,传统的豆腐制作不是用石膏就是用盐卤,而他们既不用石膏,也不用盐卤,只是在头一天的豆浆中留下一点,次日煮豆浆时一边搅动大锅里的豆浆,一边慢…
邵武南词北调
邵武市的南区肖家坊镇将石村、和平镇坎头村一带传承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南词北调”,当地土话亦称“汉调”。其起源于何时无文字资料可考,有人说始于宋代,有人说始于清代,但都一致认同是从江西传过来的。“南词…
建瓯北苑御茶制作技艺
北苑地处福建北部,宋隶属建州建安县(今建瓯市)。北苑御焙遗址位建瓯市之东二十里,即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后。东峰镇是北苑御茶之故乡,全境方圆302.6平方公里,辖有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良种场…
浦城灯戏
灯戏是浦城地方民间剧种,尤以忠信镇客家人聚居地下庄村最为流行。马灯戏最初形态应是乡村灯会的一种娱乐形式,与正月闹花灯、舞龙灯差不多,但不同的是,“灯”只是形式,“戏”才是内容。由于马灯班和马灯戏源自民…
浦城肉燕制作技艺
浦城肉燕加工制作历史悠久,因其细而润滑、脆而爽嫩、入口时有燕窝的味道称为燕丸,是本地区民间婚嫁喜庆寿筵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肉燕含太平吉利之意。肉燕上桌,宴席开始,“无燕不成席”、“燕丸上桌放鞭炮”成…
坂仔香蕉
坂仔香蕉以果大、肉香、营养丰富,驰名海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坂仔香蕉曾获得全国香蕉类产品首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纵横十里的茫茫“蕉海”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坂仔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香蕉之乡”。…
做三旦
婴儿出生三日,谓之“三旦”。人们习惯煮咸油饭、面线敬祭“佛鸟母”。传说如来佛祖借凤凰的肚子降世,因此,人们把凤凰尊为神,称为“佛鸟母”,认为佛鸟母能保佑婴儿。婴儿成长期间,如果发现婴儿身上有红点,产妇…
做新客
婴儿第一次到亲戚家做客,就是做新客。在乡下,婴儿一般四个月之内不做客,也有的幼儿到了三岁还不让做客。要做客就要问神或找历师看日子,做客还要带上符令以避邪。更有趣的是把去做客的婴儿当乞丐,60年代以前,…
廿九下昉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土话叫“廿九下昉”。翔安人形容和描绘生活过得滋润就说“日日正月初一,顿顿廿九下昉”,可见翔安人何等期盼这一夜。为了这天这夜,人们从十二月初二就开始扦囤,扫除椽檩房瓦墙壁的蛛丝尘…
春仔花习俗
“春花”,闽南一带叫“春仔花”,它是扎花的一个品种。我国扎制、插戴“春花”习俗早就有之,并广泛流传华夏大地。《厦门志》对扎花习俗有过记载,称其为“象征花”,此“象征花”实际上就是一种纸制仿真花。闽南话…
走帝
早年,遇有“佛生日”,翔安各地都要唱戏、请客,甚至跳神,唯独每逢四月初八“相泼公、相披(肩搭着肩)公”生日,曾林村要举办民间体育比赛。起初是男孩骑竹马赛跑,跑第一者有奖,“走第一”说快了就说成“走帝”…
走遍福建省
漳州市民俗与文化
南平市民俗与文化
三明市民俗与文化
龙岩市民俗与文化
莆田市民俗与文化
厦门市民俗与文化
宁德市民俗与文化
泉州市民俗与文化
福州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