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溧阳市民俗文化
溧阳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太平军锣鼓
太平军锣鼓,常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太平锣鼓是流传于溧阳市戴埠镇一带的传统音乐,始于清同治年间。戴埠地处溧阳南部山区,是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商埠重镇。清咸丰十年(186…
前马舞青狮(竹箦青狮)
竹箦青狮,是溧阳市竹箦镇前马七斗桥村的一种传统舞蹈,始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30多年。竹箦前马七斗桥青狮的道具有绣球一只,仿狮皮一张。狮头,实木雕刻,口能张合,眼能转动,活灵活现;狮皮,将麻丝染成青…
金牛岭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深溪岕村出现了一件怪事,一个老农种了三亩田的冬瓜,而到了收获的时候却发现,三亩田就长了一只冬瓜,这只冬瓜形状大小与普通的冬瓜一般无二,老农对着这只冬瓜,感到非常纳闷,心想:我辛辛苦苦种…
史贞女传说
两千五百年前,正是春秋末期群雄争霸时期。且说楚平王轻信谗言,冤杀了伍子胥(名员)父、兄之后,为斩草除根,立派三千人马日夜追杀伍子胥。伍子胥一心想投奔吴国,就沿着长江东下,来到了小岘山之西的吴楚雄关——…
欧冶子铸剑石屋山的故事
欧冶子铸剑石屋山的故事自宋朝起便流传于溧阳南部,即如今的社渚镇。如今石屋山上仍有炼剑炉、锤剑石,冼剑池等遗址,从有文学记载就能查到的欧治子铸剑处,全国仅有四处,欧治子是青铜器走向铁器的鼻祖,也就是合金…
洋渚圣旨锣鼓
锣鼓乐(洋渚圣旨锣鼓),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洋渚圣旨锣鼓是溧阳上黄镇洋渚村的民间传统音乐,始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传承至今280多年。是年,雍正皇帝颁…
孟郊与游子吟的故事
唐代孟郊《游子吟》的故事,以民间文学形态在溧阳市南渡镇旧县村传承千百年。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清河桥)人。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饱读诗书的进士孟郊于东都洛阳应铨选为溧阳县尉。在任四…
祠山庙会
祠山庙会是一种由民间祭祀仪式演变的习俗,源起于溧阳市社渚镇河口村及周边,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早年,河口有祠山庙,祭祀古代为民治水功神祠山张渤。相传明朝朱元璋登基后,下旨在江南建360座祠山庙,并依…
焦尾琴传说
焦尾琴传说是流传在溧阳观山、黄山湖一带民间的口头文学,源自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惜木制琴的佳话。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
跳祠山
跳祠山是流传于溧阳社渚刘家边村一带的传统祭祀歌舞,是有异于鄂、赣等地表演风格的一种特具苏南特色的傩舞。其历史悠久,并以齐整的阵容,优美的舞姿,华丽的服饰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一宗教信仰…
冻煞窠
傩,是我国一种极为古老的文化现象,始于周代,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迎神,驱除疫鬼,祓除不祥的祭祀风俗,称为“傩祭”。傩祭时,配以乐舞。流传于常州溧阳社渚一带的“冻煞窠”,即由“傩祭”演变而成。乘马圩属湖…
跳五猖
溧阳社渚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与安徽省的郎溪、广德及本省的高淳接壤。古时,属“三不管”地区。受战乱、饥荒、水患等多重因素所迫,北方一批批灾民、难民常常举家流离迁徙而来,久而久之,这特殊的地理区位条件和生态…
史式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化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其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相相似,故名八卦掌。史式八卦掌出于宋代道士邱处机首创的道家修…
跳幡神
跳幡神流布于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嵩里及周边地区。据专家考证:嵩里跳幡神是一种融中原民间祭祀文化与江南农耕宗教文化为一体的传统舞蹈,是我国3000多年来民间傩文化遗存的一种活态形式。元末明初,有一支汤姓族…
祠山祭鼓
社渚河口地处溧阳西南,处于苏皖两省三县相交地带,旧时属于;三不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人文因素,形成了多元文化相融共处的境况,亦形成了便于多种异域民俗文化留存和融合的社会生态环境和条件,也给民…
走遍溧阳市
常州市民俗与文化
天宁区民俗文化
溧阳市民俗文化
武进区民俗文化
金坛区民俗文化
钟楼区民俗文化
新北区民俗文化
全部溧阳市民俗文化
溧阳市地名网
搜索
[第1页]
[2]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2642104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