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天宁区民俗文化
天宁区十大民俗文化
1.
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
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和节日庆典中使用的音乐。佛教约在东汉明帝年间传入中国,来自印度与西域的佛教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吸纳中国民间音乐的艺术因素而具有了独特的面貌,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含有中国的民族音乐曲调,又含有印度和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曲调。佛教直接应用的音乐赞呗又称“……
2.
江南古建筑营造技艺
江南古建筑营造技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常州地区江南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遗址至今保存完好的春秋淹城。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在家乡常州建造了大量皇家宅邸和寺院,如位于孟河镇的九龙禅寺和东岳庙,常州红梅公园内的文笔塔等古……
3.
常州雕庄鸟笼制作技艺
据地方史料和多位艺人确证,常州雕庄鸟笼制作技艺、工艺形成于清同治年间,且历经140多年的历史,世代延续,迄今已传至第五代。古时常州东郊一带竹林成片,具有丰富的竹资源。及至清末民初,常州雕庄及周边地区逐次崛起50多家制作作坊和工场。规模日甚,产品畅销江、浙、沪、港澳及南洋地区,受到广泛赞誉。常州雕庄精……
4.
常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
常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是以常州为属地的能工巧匠们,传承自明代中叶由江南地区兴起、自清晚从苏州和上海流入常州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良进化的一种手工技艺。其内容主要是用紫檀木、酸枝木、枸梓木、花梨木等(俗称红木)材料,制作带有我国明代风格式样的古典系列硬木家具。一百多年来,此传统技艺在常州的遥观、马杭、牛塘……
5.
常州宣卷
常州宣卷,常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常州是中国宝卷的起源地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中国宝卷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宋,初称“俗讲”。元末明初,定为“宝卷”之名,宣卷是“宣讲宝卷”之意。常州府地的宣卷活动和大批的民间宗教宝卷,延续、发展至清道光、咸丰年间,进入……
6.
东坡红友酒酿制艺
东坡红友酒酿制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东坡红友酒,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在常州寓居时创始,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古籍记载,苏东坡好酒,当年在常州期间,将本地民间的米酒酿造技艺加以改进,起名为“红友酒”。时值学者杨时讲学于常州龟山书院,苏东坡以为知己,常与他一……
7.
常州孟姜女传说
孟姜女传说是我国流传较广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孟姜女传说和故事在常州地区颇为流行。孟姜女传说中,孟姜女的所悲所喜与百姓的情感休戚与共,于是凭借广大民众的向往与称道,此传说故事不断被充实内容。尤其是明清以后,常州民间“唱春”活动日益红火,以至把孟姜女《十二月花名》和《四季调》传遍了常州城乡的每个角落。孟……
8.
常州象牙浅刻
我国象牙雕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之前。及至唐宋时期,随着我国航海业的不断兴盛,象牙雕刻艺术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北京、广东、江南地区为主的三大流派。象牙雕刻分为圆雕、浮雕、镂雕和浅刻、微刻。而象牙浅刻本来是蕴涵在其他象牙雕法里的。直至明末清初,才渐而发展成一种独立的传统美术品种。常州地……
9.
茂林风伤敷疗方
天宁茂林风伤敷疗方,主要用于皮肤疾患及骨肉损伤两大类别的治疗。它根据人体“风”“伤”的不同表征,分类、分型辨证施方,达到止痒、止痛、祛湿、祛脓、拔毒、生肌、长骨等功效。其疗方源起于常州芙蓉镇,曾闻名沪上40余载,并长期流布于天宁、武进、江阴、无锡等地,是常州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支派。茂林风伤敷疗方由常……
10.
常州朱氏伤骨科疗法
常州朱普生骨伤科疗法,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常州朱普生骨伤科疗法常州朱氏伤骨疗法自上世纪初年源起,至今已存续百年。其始传者朱普生原籍江阴璜土,十六岁师从伤骨名医赵和鸣,二十四岁开始独立行医并潜心对其疗法进行改良,多有断筋、折骨、脱位者,经他治疗一一恢复如初,其中……
走遍天宁区
常州市民俗与文化
天宁区民俗文化
溧阳市民俗文化
武进区民俗文化
金坛区民俗文化
钟楼区民俗文化
新北区民俗文化
全部天宁区民俗文化
天宁区地名网
全部天宁区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