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7页
油茶习俗
油茶习俗是苗族古代茶文化的遗存,是苗族招待客人的一种礼仪习俗。城步苗族称茶为“槚”(读jiǎ,茶叶树的古称),称喝油茶为“茹卢贾”。油茶习俗流传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茅坪镇、儒林镇、丹口镇、汀坪…
桑植白族游神
桑植白族游神作为一种古老的白族民俗文化活动,衔渊源,蕴历史,挽沿革,经衍变,历沧桑,根基弥壮。2008年,桑植白族游神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白族游神,主要活动区域在马合口、麦地坪、淋…
苗族跳香
苗族跳香流行于湖南省古丈、吉首、花垣、凤凰及沅陵、辰溪等县市苗族聚居区。泸溪县古属楚地,楚人“重淫祀,信鬼神”,故巫傩文化盛行。2008年,苗族跳香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苗族跳香…
擂茶习俗
桃花源擂茶习俗是当地群众日常饮食礼仪习俗。桃花源擂茶是一种生活用饮用食品,具有祛寒、保健、美容、延寿之功能,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佳品。擂茶习俗流传于湖南省桃源县桃花源、剪市、茶庵铺、兴隆街等沅水流域地区…
花瑶讨僚皈
“讨僚皈”是花瑶人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沿袭至今有上千年历史。“讨僚皈”是瑶语音译,“僚”是“诅咒”的意思,“皈”指菩萨,“讨僚皈”意思是走过菩萨的诅咒。汉语称“讨僚皈”为“赶苗”,本义是驱赶…
古丈跳马节
古丈跳马节流行于湖南省古丈县古阳镇太平村和双溪乡宋家村及其附近土家族聚居的村寨。土家族跳马节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许马、择日、扎马、操旗、调年、驾马、西可乐、出马、祭神、跳马、烧马、抬老爷、审老爷、烧老爷…
长沙花鼓戏(浏阳)
长沙花鼓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汉族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而来,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长沙花…
桑植花灯
桑植花灯是湘西花灯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支,它分为文花灯、武花灯、丑花灯等。桑植花灯是汉文化歌舞艺术与桑植当地的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歌舞艺术。桑植…
七江炭花舞
七江炭花舞是一种古朴优美、刚柔相济、以打击乐为伴奏的民俗舞蹈,是梅山文化中独特的传统舞蹈艺术。一般由两人表演,舞龙灯时,七江炭花舞在前开路,主要流传在湖南省隆回县七江乡。七江炭花舞是湖南省历史悠久的汉…
芷江孽龙舞
芷江孽龙舞是我国龙舞系列中的一种独特的舞龙形式,又称“独龙”舞,整条龙由1人舞,加上舞宝人,一共才2人。舞动时其奇妙的技艺以及独特的鼓乐伴奏将龙的精、气、神表达得淋漓尽致、热闹非凡。芷江孽龙舞在侗寨人…
湘西土家族铜铃舞
湘西土家族铜铃舞源于土家族梯玛(土老司)宗教法事活动,因表演时手握八宝铜铃,又称“八宝铜铃舞”,流传于湘西及周边地区。土家族铜铃舞分梯玛独舞和铜铃群舞两大类。湘西土家族铜铃舞是湘西土家族最具特色的娱乐…
湘西苗族接龙舞
湘西苗族接龙舞诞生在苗族古典祭祀仪式中,是我国700余万苗族人民所拥有的苗族舞蹈之一。早期的接龙是苗家请巫师祈福,求龙神保一方平安,五谷丰登、治虫防灾的法事。如今,苗人每年十月和二月或兴土木、办喜事时…
桑植白族仗鼓舞
桑植白族仗鼓舞又叫“跳邦藏”,“仗鼓舞”是白族的传统舞蹈,因主要道具为仗鼓,长一米二,用木棒为杆而得名。桑植白族仗鼓舞是白族代表性舞蹈,同时入选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白族仗鼓舞主要分布在…
花垣司刀绺巾舞
绺巾舞为苗族祭祀性舞蹈,以手拿的法器(绺巾)而得名。多用于傩愿、接龙、椎牛等祭祀活动之中,流布于湘西州花垣、凤凰等苗族聚居县。花垣司刀绺巾舞是起源于湖南花垣县的一种祭祀舞蹈,现发展演变成民族群体性的娱…
洞井龙舞
洞井龙舞是湘派龙舞的杰出代表,它在保留原始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是长沙地区民间龙舞的缩影。洞井龙舞在湖南长沙市洞井铺镇一带较为红火。2008年,洞井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遍湖南省
湘西州民俗与文化
长沙市民俗与文化
怀化市民俗与文化
常德市民俗与文化
邵阳市民俗与文化
郴州市民俗与文化
衡阳市民俗与文化
永州市民俗与文化
岳阳市民俗与文化
益阳市民俗与文化
张家界市民俗与文化
株洲市民俗与文化
娄底市民俗与文化
湘潭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