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8页
水冲石砚
水冲石砚是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手工技艺的佳作。历来被称为最具湘西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珍品。水冲石砚技艺分布在吉首市,以乾州地区为主要原生地,它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有各种不同型制和花纹图…
长沙玉和醋传统酿醋技艺
清朝顺治年间,众多苏帮酿造技师先后来湘开设酱园,使湖湘酿造业得到空前发展繁荣。江苏苏帮酿造大师董玉和于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来湘开设酱园,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玉和酱园”,原址位于古城小西门,现长…
桑植跳丧舞
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土家族的民间舞蹈,也是土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丧葬祭祀仪式,具有浓厚的土家先民遗风。它起源于土家先民“绕尸而舞”的习俗,成形于隋唐,定型于两宋。目前,桑植跳丧舞主要分布在廖家村镇、…
瑶族伞舞
蓝山《瑶族伞舞》历史悠久,它始于瑶族艰难的举族迁徙“漂洋过海”之后,即宋代之前瑶族南迁途中,距今大约一千余年间。旧社会瑶族人民倍受封建统治者残酷欺压,为逃生而-举族迁徙,在“漂洋过海”,途中遭遇大风大…
醴陵星子灯
“星子灯”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湘东赣西的民间舞蹈项目,属于传统龙灯的一种。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曾经一度濒临灭绝。2007年,经过醴陵市政府的挖掘和整理,被列为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九市稻草龙
九市稻草龙流传于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肖家大屋一带,该组地处我县蒸水河畔,世世代代以种植水稻为主。九市稻草龙据查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每年腊八后,村里会召集男女老少,用上好的稻草精心扎成,用以驱虫辟邪。春节初…
茶陵湘剧
茶陵湘剧湘剧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它拥有近600年的悠久历史,流传于湘、资流域的长沙、湘潭及湘东地区的茶陵和江西西部等地域。湘剧在承袭元南戏杂剧的基础上,拥有的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四大声腔,产生于不…
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
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这一古老而通俗的地方剧种,一个多世纪以来,深深扎根在湘中腹地——湘潭这片热土上。湘潭特色(路子)的花鼓戏,其演出剧目、声腔分类、行当划分与长沙花鼓戏一脉相承。但是,因受地…
衡山花鼓灯
衡山花鼓灯是衡山土生土长的剧种,与衡阳花鼓、长沙花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它的舞台语言用的全是衡山地方方言。2.它的音乐与声腔体系虽然也离不开锣鼓唢呐牌子,川调与丝弦小调这三个组成部份,但衡山花鼓灯更…
平江影戏
皮影戏(平江影戏)影戏自明清(可能更早尚待考证)传入平江到现在已有六七百年,平江地域宽广,但影戏演唱大同小异,风格基本统一。平江影戏流传剧目有两个特征:一、原创者名姓失传;二、没有文学剧本。艺人说“戏…
龙山木偶戏
木偶戏俗称木脑壳戏,是流传在湘西北的一种古老而稀有的剧种,它是在土家族的祭祀戏、青苗戏、土地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荆河戏、辰河高腔、汉剧等戏曲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多在院落、坪坝支庐围帐演出,民间俗…
道州调子戏
《道州调子戏》产生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其间经历了小调、对子调、地花鼓、调子戏的发展演变阶段。鼎盛时期道州全县拥有30余个调子戏班,现仅存6个戏班,分布于县城周遭4镇2乡。“道州调子戏…
善卷传说
善卷传说是以“善、德”为主题思想,主要讲述善卷先生追求人性自然的和谐,不贪求功名利碌,“布善德,启民智”的事迹,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传说在尧帝南巡的时候,在德山脚下的善卷垸遇到了用…
苗家八合拳
苗家八合拳是盛行于古丈县苗族地区的一门传统武术竞技,在默戎镇九龙村和坪坝乡张家坪村广为流传,并流布于领近的吉首市、泸溪县、花垣县、保靖县各地。据苗族八合拳传人证实:清末民国初期,九龙洞苗族抗捐抗税英雄…
杨家将故事
在“楚南极边”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流传着苗族杨家将故事,它与山西“杨家将”同样英雄盖世,在苗族地区家喻户晓。“城步苗族杨家将故事”是苗族群众根据城步当地杨姓苗族祖宗杨再思、杨再兴、杨完者、杨洪等五十多位…
走遍湖南省
湘西州民俗与文化
长沙市民俗与文化
怀化市民俗与文化
常德市民俗与文化
邵阳市民俗与文化
郴州市民俗与文化
衡阳市民俗与文化
永州市民俗与文化
岳阳市民俗与文化
益阳市民俗与文化
张家界市民俗与文化
株洲市民俗与文化
娄底市民俗与文化
湘潭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