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9页
苗族傩歌
苗族傩歌是湘西苗族地区还傩愿时演唱的歌谣形式。流传于吉首、花垣、凤凰、古丈、保靖、泸溪。著名苗族学者石启贵先生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记叙道:“傩歌系苗乡还傩愿一种歌词。因还傩愿时,亲朋道贺,宾客…
酉水船歌
酉水船歌是流传于酉水流域的一种口头文学,它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即有槽船在酉水河中摆渡和进行短途运输。里耶出土的秦简、《禹贡南条水道考异注》及屈原的《涉江》中均有有关酉水船运中关于酉水船歌的记载。沈从文在…
连山斗牛舞
湘西南会同,地处怀化市南部。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流传在连山的斗牛舞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连山斗牛舞起源古老,流行在会同县连山乡、团河镇、高椅乡一带。是人们祈求农作物丰收的图腾舞…
梅山剪纸
梅山剪纸是以梅山文化为底蕴的在益阳安化地区流行的民间剪纸艺术的总称。其代表是以生长在安化县仙溪镇光明村的剪纸艺人向亮晶提供的剪纸资料为佐证,反映了益阳市近代剪纸活动状况,益阳市政府2009年通过相关专…
苗族插绣
苗族插绣是生活在高山大界深处的苗族妇女,根据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生活的感受,用五色丝线在苗布上插绣而成的立体图案花色。构图古拙淳朴、色彩热烈原始、绣法独特、立体感强烈。苗族插绣的主要特点:一是插…
石市竹木雕
衡阳县石市竹木雕刻艺术源远流长。石市竹木雕始发于秦汉之前,至汉代,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明清时期竹木雕刻艺术发展走向顶峰。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目前正逐步走向凋敝。抢救和保护石市竹木雕刻不容缓。石…
石羊走马灯
石羊走马灯是湖南省武冈市头堂乡石羊桥黄沙村杨姓村民新春闹春、庆贺丰年、谢祖祭祖、喜迎贵客时表演的一种队列调度式的民间舞蹈。它起自元末明初,至今己传有五百余年历史。影响深远,己入编《武冈县志》和《湖南民…
湘西木雕(苗族木雕)
木雕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初形成于商周,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有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之分。湘西苗族木雕属工艺术木雕类,它的形成与湘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民俗风情及文化氛围紧密相连。它的雕刻艺术…
益阳弹词
益阳弹词是湖南民间说唱艺术中别具一格的曲艺形式,也是益阳的主要曲艺曲种。益阳,地处湘中,资水下游,洞庭湖滨,历来就是资水流域及洞庭湖滨各县物质集散地,誉称鱼米之乡。因经济活跃,文化繁荣故此冠以地名为曲…
湘西三棒鼓
三棒鼓又名花鼓,是流行在湘鄂西龙山,来凤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曲艺。表演一般只3人,1人打鼓,1人敲锣,1人抛刀耍棍,亦有两个队或三、五个队联合演唱的。其内容丰富,道具轻便、不择场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
益阳虾子起拱
益阳虾子起拱,又称“耍虾子”,属民间传统体育与竞技项目,史称“舞虾”。史料记载,舞虾约起源于汉代。魏人孟康所注《汉书·礼乐志》曰:“象人,若今戏虾鱼师子者也。”(古以“师”代“狮”。)史料见董锡玖、王…
湘西苗族服饰绘画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武陵山区的林莽间自强不息,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一般都居住在交通闭塞,群山环绕的恶劣环境,但是凭着苗族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不仅创造了难以胜数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灿烂…
浦市窨子屋
浦市镇位于我县东南部的沅水西岸,东与辰溪县隔江相望;南邻达岚镇、西连白洋溪乡,北接白沙镇。全镇面积238.68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明清时期,浦市商贸、文化极为发达和繁荣,在不到二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一…
土家族转角楼
土家人自称“毕兹卡,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的,具有光荣传统的民族。很久很以前,他们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迁徒而至在武陵山区,酉水两岸游移,当看到一束阳光透过密林,照射到一块地方时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后来他…
永顺木雕
永顺木雕流传久远,自江西彭氏入主溪州,带来了攻木之工,木雕艺术得以发展,木雕工艺大体分两大类,有浮雕和透雕,以浮雕为主。在设计借鉴传统的散点-,鸟瞰式-等构图,讲究布局丰满,散不松,多不乱,层次分明,…
走遍湖南省
湘西州民俗与文化
长沙市民俗与文化
怀化市民俗与文化
常德市民俗与文化
邵阳市民俗与文化
郴州市民俗与文化
衡阳市民俗与文化
永州市民俗与文化
岳阳市民俗与文化
益阳市民俗与文化
张家界市民俗与文化
株洲市民俗与文化
娄底市民俗与文化
湘潭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