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省民俗文化
广东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4页
太虚拳
太虚拳太虚拳(俗称太虚六睁逼打花拳)属于武当内家拳种。武当内家拳由武当张三丰所创,后逐渐分为南北二派。以张松溪等为代表的南派武当内家拳,其中一脉传至清皇室,在清咸丰年间由伍荣羽加以发展,形成体系化的太…
南派花毽
南派花毽踢毽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游艺活动,自清朝初年就已在广州地区普及,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清朝八旗子弟对花毽加以改良,随着毽舞声和,渐渐形成了现在颇为流行的南派花毽。与以个人套路为主的北派花…
从化猫头狮
从化猫头狮客家狮又叫猫头狮、獬、豸,狮头形状似猫,流传于从化客家人群中,是一种流传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比较少见的民间狮子舞。在宗族礼仪、神庙滩头祭祀、拜年贺寿时,在从化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水寨,人们必会敲锣打…
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
沙河粉是广州一种大众化的米制品,因最早出自沙河镇得名。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民间流传着清代小店“义和居”的店主樊阿香首创沙河粉的故事。直至民国期间,义和居、福安居、泉珍、同心等仍是沙河镇较有名气的沙…
手工打金制作工艺
手工打金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西汉南越国时广州已有不少为宫廷制作的精美金银饰物。十九世纪时,广州金银首饰加工十分兴旺,打金技艺不断成熟。目前广州的金银首饰通常分为发饰、颈饰、耳饰、手饰、面饰、冠饰、带饰和…
象牙微雕
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手工技艺。广州象牙雕刻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广州牙雕的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民国时期,牙雕商号和生产作坊集中于广州大新路,形成一条著名的象牙街,在全国牙雕行…
象牙雕刻(荔湾区花城博雅工艺厂)
广州象牙雕刻历史悠久,极具岭南特色,也称南派牙雕。其作品重雕工,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玲珑剔透见长,在长期的工艺实践中逐步形成完整的精湛雕刻工艺。广州象牙雕刻始于宋代,至明清时期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
民间信俗(盘古王诞)
盘古王诞花都盘古王诞是汉族盘古崇拜与瑶族盘瓠崇拜在岭南的融合。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为盘古王诞日,整个诞庆活动持续四天四夜。活动期间除祭拜仪式外,还有大戏(粤剧)演出、闹花灯、醒狮表演等。盘古王诞与瑶族“…
春节习俗(掷彩门)
掷彩门是从化富有特色的民间喜庆活动,是从化人民祈盼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从化流溪河两岸乡村是保存这种传统的广州年俗喜庆节目最齐全的地区,闹彩门活动一直从明清年间流传至今。“彩门”寓意着“彩数”、“好彩…
岭南传统天灸疗法
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天灸疗法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通过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天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智慧的结晶,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治疗…
粤菜烹饪技艺
粤菜烹饪技艺粤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是在汇集本土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会贯通而成一家的菜系。其起源和发展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与中原烹饪文化的传入及其与本土丰富物…
畲族舞蹈
畲族舞蹈简介:畲族舞蹈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产生的艺术,显示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反映了他们的时代经济、艺术水平、文化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畲族风情歌舞有《木柏灵刀舞》、《听樵》、《金粿红…
丰良山歌
丰良山歌简介:丰良山歌是当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又在流行的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形成的客家山歌,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它词句简练,且大多押韵,风格朴素清新,是人民群众…
绩苴歌
绩苴歌简介:绩苴,就是用苎麻(一种茎杆植物)茎杆外部的一层皮,放在水里浸透后,用手撕成一根根细长的麻丝,捡接成麻线。它是过去丰顺县汤坑一带妇女们盛行的一种业余手工劳动。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落后…
丰顺埔寨纸花技艺
丰顺埔寨纸花技艺简介: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埔寨群众已开始制作没有枝叶的纸花朵,民国9年(1920)后,发展成花、枝、叶、茎齐备的盆花。埔寨纸花,连花盆也是用纸制作的,花…
走遍广东省
梅州市民俗与文化
江门市民俗与文化
韶关市民俗与文化
汕头市民俗与文化
肇庆市民俗与文化
清远市民俗与文化
茂名市民俗与文化
佛山市民俗与文化
惠州市民俗与文化
阳江市民俗与文化
汕尾市民俗与文化
深圳市民俗与文化
揭阳市民俗与文化
广州市民俗与文化
云浮市民俗与文化
湛江市民俗与文化
潮州市民俗与文化
东莞市民俗与文化
珠海市民俗与文化
中山市民俗与文化
河源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广东省民俗文化
广东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