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西民俗文化
广西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龙胜瑶族服饰
龙胜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东汉初年,瑶族先民就活动在古称桑江的这块偏僻土地上。勤劳智慧的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活动中,创造了内容丰富特色浓郁的传统文化。龙胜瑶族的服饰特征在宋代周去非《…
壮族铜鼓习俗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著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
民间信俗(钦州跳岭头)
跳岭头由舞蹈和音乐两部分组成,舞师根据舞段的角色穿戴相应的服饰和面具,表演带有角色个性的程式舞蹈,以打击乐器蜂鼓和铜锣伴奏。傍晚时分班首主持“开坛”仪式后,舞师连续表演“扯大红、跳三师、跳师郎、跳忠相…
中元节(资源河灯节)
中元节(资源河灯节),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资源河灯节源起于资江水道的航运,由中元节而来,是祭祀先祖的一种仪式,也是对遇难河工、水手、放排工的独特悼念行为。它记录了资…
乌洋神戏
乌洋神戏是源于汉代的奇特戏种,八百年前由四川遂宁传入广西东兰,扎根花香乡永安村。该戏主要是为当地民众还愿、祈求、祈祷等活动所表演,同时又极具艺术观赏性。乌洋神戏已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凌云沙里牛王节
农历十月十二是沙里牛王节。沙里是凌云县的4个瑶族乡之一。牛是沙里人的宝贝。传说,有一只恶蛟把沙里坝淹没了,抢走了最漂亮的姑娘。正巧,一位神将赶着一群仙牛路过此地,他把牛群赶到坝上吸水排洪,并与恶蛟奋勇…
瑶族猴鼓舞
瑶族猴鼓舞主要流行于东兰县三弄乡三合村布努瑶山寨。传说是瑶家祖先带猴打仗,凯旋而归,为庆祝胜利,人猴共舞以此表达成功喜悦心情。该舞蹈一般由12~16人进行表演,四人打铜鼓,一人打皮鼓,一人打铜锣,两人…
东兰“补粮”习俗
“补粮”是孩孙们为上了年纪的直系老人补充粮食,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祈愿老人长寿平安。这个习俗认为,一个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她)们的“食粮”(意即寿限)有可能“断绝”,有必要由他(她)们的…
闹春牛
“闹春牛”是侗族地区的传统,以迎接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复苏,是侗家新春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龙胜的侗族民众中,“闹春牛”民俗活动已经流传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闹春牛”也叫“舞春牛”,队伍走向各家各户,…
北路壮剧
北路壮剧起源于田林县,流行于桂西地区,是北路壮话方言的地方戏曲,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上个世纪90年代末是北路壮剧鼎盛时期,那时光田林县就有100多个业余剧团,几乎每100人中就有一名业余演员。进入2…
瑶族祝著节
达努节,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祝著节、瑶年,是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大化等地自称“布努”的瑶族传统节日。达努,瑶语意为老慈母。传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该日为祝…
壮族天琴艺术
崇左市壮族天琴艺术亦称“唱天”“弹天”“跳天”,是“唱”“弹”“跳”融合的歌舞音乐,流传于崇左市的龙州、凭祥、宁明、大新、天等、扶绥,防城港市的防城区等地区,以及中越边境的越南岱、侬、傣族居住地区。2…
壮族侬峒节
壮族侬峒节是壮族民众以“峒”为单位定期举行的,融祭祀祈福、聚会交友、对歌传情、商品贸易和文体娱乐为一体的传统大型节庆活动。“侬峒”,在壮族中直译为“下峒”,“侬”意为“下、举办”,“峒”既指平地、平原…
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
巴马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境内民俗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与健康长寿有关的民俗活动就有十项之多。补粮习俗。这是孝道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补粮亦称添粮盘粮天粮,是为老人祝寿的人生礼俗。所谓粮,在壮族信俗观…
平乐瑶族香龙舞
香龙舞是流传在桂林市平乐县大发瑶族自治乡四冲村委罗口自然村、回龙自然村、古七自然村;福瑶村委丹桂自然村;唐冲村委朱家自然村等地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动作苍劲朴实,步伐以丁步、猫步、撩脚步、跑堂步等为主,…
走遍广西
桂林市民俗与文化
南宁市民俗与文化
百色市民俗与文化
河池市民俗与文化
柳州市民俗与文化
崇左市民俗与文化
梧州市民俗与文化
防城港民俗与文化
钦州市民俗与文化
贺州市民俗与文化
北海市民俗与文化
贵港市民俗与文化
玉林市民俗与文化
来宾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广西民俗文化
广西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