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民俗文化
贵州省十大民俗文化
1.
雷山苗绣
雷山苗族服饰制作工艺独特,形制很有代表性,有些是雷山独有,有些他处亦有却主要分布在雷山县境内。与形制相关的刺绣工艺亦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丝絮贴绣等,尽管别处也有,但就技巧而言,雷山苗绣更具特色,并技法多样。雷山苗族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并大胆使用- ……
2.
花溪苗绣
贵阳市花溪苗族挑花技艺在贵州苗族刺绣技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史书记载:苗族先祖九黎部落原居黄河流域,由于在与外族争战中多次败北,逐渐西迁,部分支系进入今贵州境内,其中一个自称为“谋”(他族称之为“花苗”)的支系定居在格洛格桑(今贵阳)。这个苗族支系原先主要用蜡染来装扮自身,后发现挑花色彩更丰富,表……
3.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分布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婚恋情爱、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琵琶歌唱词体现了侗族诗歌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侗族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全国文艺集成志书多……
4.
仡佬毛龙节
“仡佬毛龙”主要流传于贵州省石阡县龙井、汤山等乡镇的宴明、龙凤等仡佬族村寨。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隶属铜仁地区,总面积2173平方公里,东毗江口、岑巩,南接镇远、施秉,西连凤岗、余庆,北交思南、印江,县城距地区行署所在地铜仁149公里,距省城贵阳320公里,是一个深处贵州东北部腹地的山区小县。关于“……
5.
苗族姊妹节
台江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节日中心区主要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城北面40公里处的施洞镇,同时覆盖老屯乡,施秉县的马号乡等。坐落在清水江畔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是一个清水江哺育下的苗族聚……
6.
苗族鼓藏节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苗族历次大迁徙后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据《苗族古歌》载,鼓藏节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有了。三苗国在与夏王朝的战争中解体,苗族在往西南迁徙过程中仍然过鼓藏节。苗族迁到雷公山地区定居后,鼓藏节更为盛行。鼓藏节,苗语称“牯哝江略”,意为鼓社节,即以血……
7.
安顺地戏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是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
8.
彝族撮泰吉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这一戏剧形态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撮泰吉一般于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其表演形式十分独特,表演者用白色头帕将头缠成尖锥形,身体及四肢用布紧……
9.
册亨布依戏
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它是受汉、壮、苗族戏曲的影响,用布依语演唱布依族乐曲,在八音坐弹、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布依戏的音乐曲调有【京调】、【起落调】、【翻演调】、【马倒铃】、【正调】、【长调】、【八谱调】、【反调】、【武打升官调】……
10.
水族端节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辞旧迎新,节期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端节以亥日为主干推算过节日期,过节批次多,古代分9批,今分7批,首尾间隔约五十来天,保留着水族古代……
走遍贵州省
黔东南州民俗与文化
黔南州民俗与文化
铜仁市民俗与文化
黔西南州民俗与文化
安顺市民俗与文化
六盘水市民俗与文化
遵义市民俗与文化
毕节市民俗与文化
贵阳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贵州省民俗文化
贵州省地名网
全部贵州省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