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民俗文化
贵州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1页
亚鲁王
《亚鲁王》是苗族的一部英雄史诗,长约两万六千余行,涉及古代人物一万余人,四百余个古苗语地名,二十余个古战场的细腻描述,至今口头传承于麻山苗族地区的三千多名歌师中。这部史诗,常在麻山一带苗族丧葬仪式中运…
剑河苗族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指的是织体结构形态为多声部形式的民间歌曲,中国的多声部民歌主要集中在壮、侗、布依、高山、毛南、提价、苗、彝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多数采用二声部形式,少部分为三声部和四声部艺术。苗族多声部民歌是…
丹寨苗族芒筒芦笙乐
芦笙是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苗、侗、水、仡佬、瑶、壮、彝等民族中的一种多管型簧管乐器,它由带簧笙管、笙斗、吹管和共鸣筒组成,吹奏时双手抱住器身,以拇指、食指、中指轻按左右两排笙管的指孔,口含吹管,通过吹气…
兴义布依族勒尤
布依族勒尤是一种木制的双簧直吹乐器,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及南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聚居地区。“勒尤”系布依语译音,意为“对情人发出信号的小喇叭”或“唤醒情人的小喇叭”。这种乐器古已有之,据《布依族简…
镇宁布依族勒尤
布依族勒尤是一种木制的双簧直吹乐器,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及南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聚居地区。“勒尤”系布依语译音,意为“对情人发出信号的小喇叭”或“唤醒情人的小喇叭”。这种乐器古已有之,据《布依族简…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是中国传统百戏杂耍的重要组成部分。狮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普遍流行于中国汉族地区,在春节等节日庆典活动中频繁出现,通过热闹欢快的表演寄托中国人祈求吉祥…
榕江苗族芦笙舞
滚仲苗族芦笙舞以滚仲苗寨为中心,分布于贵州榕江县八开、乐里、平永、塔石、兴华等乡镇的部分地区,表演中芦笙种类和曲调都很多,音色高亢清亮,男性动作热烈欢快,女性动作飘逸轻盈,在贵州苗族芦笙舞中独树一帜。…
雷山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喜庆活动时所跳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广泛流行于苗族地区。其中贵州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在雷山、关岭、榕江、水城…
雷山苗族铜鼓舞
铜鼓舞是我国壮族、彝族、瑶族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它来源于文山壮、彝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活动。铜鼓舞表演时,鼓手有节奏地击鼓,通过鼓点节奏的变化引起舞蹈队形和动作的变化。铜鼓舞…
毛南族打猴鼓舞
打猴鼓舞是毛南族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贵州省平塘县的毛南族聚居区。打猴鼓舞一直在不足十万人口的毛南族中发展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该舞蹈分为“猴王出世”、“猴子敲桩”和“猴子引路”三部分。一…
彝族铃铛舞
彝族铃铛舞,彝语称为“恳合呗”,是彝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赫章县珠市乡,财神镇、雉街乡、河镇乡、双坪乡、安乐乡等乡镇也有分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
独山花灯戏
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它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清末民初发展成为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受各地方言、民歌小曲和习俗等的影响而形成多种不同的演唱与表演风格。花灯戏表演时艺人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
仡佬族傩戏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戏曲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
剑河苗族剪纸
苗族剪纸俗称“苗族花纸”、“剪花”、“绣花纸”,苗语称为“西给港”、“西给榜”,汉语意为“动物剪纸”、“花朵剪纸”。贵州省剑河县流传的苗族剪纸可分为革东型和新民、新合型两类,风格各不相同。革东型剪纸构…
凯里苗绣
苗族堆花绣也叫“堆绣”,苗语称作“干亮”,是苗族妇女服装的独特饰品,长久以来一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流传不衰。凯里东北部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山上植物种群繁多,常年生长着用于染料生产的苦…
走遍贵州省
黔东南州民俗与文化
黔南州民俗与文化
铜仁市民俗与文化
黔西南州民俗与文化
安顺市民俗与文化
六盘水市民俗与文化
遵义市民俗与文化
毕节市民俗与文化
贵阳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贵州省民俗文化
贵州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