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省民俗文化
云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5页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
2008年,云南省宁洱县的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普洱茶贡茶的制作约定俗成为相对固定的程式,大体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4个…
大益茶制作技艺
大益普洱茶是云南传统名茶,主要产区位于云南省勐海县。2008年,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大益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大益普洱生…
彝族(撒尼)刺绣
彝族(撒尼)刺绣是一门具有极强装饰性的传统刺绣美术工艺,流传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主要聚居区,其中以挑花为主要刺绣工艺。撒尼挑花又叫撒尼十字绣,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长期以来,经过…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
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的传统工艺品。建水紫陶烧制技艺源远流长,始自元末,至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水紫…
斑铜制作技艺
斑铜制作技艺是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的传统金属加工工艺,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以天然斑铜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加工而成,成品主要有香炉、蜡台、火锅、鼎、盒、瓶以及各种工艺品,现已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贝叶经制作技艺
傣族贝叶经(傣语称“坦懒”)是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热带植物贝叶棕(傣语称“郭懒”)上的佛经。贝叶经过多道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能防虫、防水、防变形,用贝叶抄写的经书,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2008年贝叶经制…
滇剧
滇剧是云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逐渐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汉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佤族清戏
早在明末清初,湖北人源于古老的青阳腔,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戏曲,被称为清戏,又叫做湖北高腔,曾流传在襄阳、荆州、黄冈等地,成为颇具影响的地方剧种。明代,云南腾冲甘蔗寨,因其特殊的地理,成为了腾越至缅甸南线…
白剧
白剧原名“吹吹腔剧”,是云南大理地区白族演唱的一个古老剧种,主要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及丽江市部分白族聚居地区,现在已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剧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明初,弋阳腔开始传到…
昆明调
昆明调流行于昆明市区及呈贡、晋宁等滇池周围的汉族地区,昆明附近部分少数民族中亦有传唱。昆明调泛指这一地区的汉族山歌、小调,民间有调子、民歌等多种称谓。昆明调多在山野田间歌唱,一般不受季节限制。除平时及…
布朗族民歌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县和临沧地方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茅地方的澜沧、墨江等县。布朗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部分人通汉语、傣语和佤语。布朗族的歌舞艺术丰富多彩,且颇…
怒族民歌“哦得得”
怒族是一个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的民间文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怒族民歌“哦得得”流传于福贡县匹河乡,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相互表达感情时不可缺少的曲调。“哦得得”有“哦得得一”、“哦得得二”、…
普米族四弦舞乐
普米族四弦本民族称为“比柏”,主要用作普米族集体歌舞“搓蹉”的伴奏,普遍流传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通甸镇、金顶镇、啦井镇、石登乡、营盘镇等普米族地区。四弦历史已无从考证,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故事…
白族民居彩绘
大理市白族民居彩绘普遍流行于大理市及周边白族地区。白族建筑彩绘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南诏图传》中的“修廊曲庑”图表明了南诏、大理国是白族建筑中开始广泛…
布朗族弹唱
布朗族弹唱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把布朗族的音乐、舞蹈、民俗、服饰等融为一体,节奏明快,风格独特,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2008年,布朗族弹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走遍云南省
楚雄州民俗与文化
大理州民俗与文化
红河州民俗与文化
玉溪市民俗与文化
德宏州民俗与文化
临沧市民俗与文化
怒江州民俗与文化
西双版纳州民俗与文化
文山州民俗与文化
普洱市民俗与文化
昆明市民俗与文化
迪庆州民俗与文化
丽江市民俗与文化
保山市民俗与文化
曲靖市民俗与文化
昭通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云南省民俗文化
云南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