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民俗文化
陕西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8页
黄陵麦秸画
黄陵麦秸画又称麦杆画,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和陕西黄陵麦秸结构应归为一类的还有刨花画,棉絮画。其主要是利用麦杆刨花等的自然光泽、纹理以及其特有的延展性、柔韧性,在民间艺人的精妙构思,精心创作下,经过…
黄陵抬鼓
黄陵抬鼓”也称“龙鼓”,是具有鼓乐和鼓舞两种风格特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是黄陵祭祀活动和秧歌社火中常用的大型打击乐舞。“黄陵抬鼓”形式独特、特点明显,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其小抬鼓鼓面直径约45公分,…
田氏剪纸
田氏剪纸是一种散发出浓烈的民俗气息的民间美术,它发源于有着“民间绘画艺术之乡”美誉、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的陕西省宜君县。宜君剪纸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新中国成立后,宜君剪纸的影响逐渐扩大到国内外…
鄜州飞锣
鄜州飞锣,也称富县飞锣,是陕西省富县的汉族民俗舞蹈艺术。鄜州飞锣能够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是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鄜州是陕西富县的古称,得名…
田市八仙鼓
田市八仙鼓是流传于陕西省渭南市的大荔、蒲城、富平、白水一带的民间舞蹈,其中以渭南田市镇最驰名。田市八仙鼓是将扁鼓系于腰腹前击奏的舞动的一种汉族民间社火舞蹈,因传统表演时每次有八位鼓手而得名,流传至今已…
周至龙灯
龙舞是我国独特的舞蹈形式,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龙舞艺术的存在,龙舞寄托着人们对龙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也流传着这样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至龙灯。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
韩城围鼓
韩城围鼓,又称西川锣鼓,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围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渭南市的韩城市,其中又以薛峰境内原十二村(今名王村)的围鼓最负盛名,因其所居地为薛峰境内,故又名薛峰围鼓。相传薛峰围鼓是从北宋时…
合阳民间唢呐
合阳民间唢呐是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合阳县及其周边地区。合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地区东部,在夏商周三代,合阳为“有莘国”,春秋战国称西河,秦时置合阳邑,汉初设县至今。合阳历史悠久…
陇州小调
陇县古称陇州,自古以来,就处在西部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民族交汇之处,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造成既有西部游牧民族,又有汉民族相互交融的人文历史,方言口语、文化艺术都有了独特的风格和习俗。在这种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
陕北混源道歌
陕北混源道歌是明清以来混源教在陕北地区长期流传过程中,自诵经宣卷中衍生并独立出来,由“忌口人”(农民经师)掌握和传承的一种歌唱艺术。陕北混源道歌随同传承它的农民“忌口人”,曾广泛分布于陕北大部分县乡村…
埙乐艺术
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上,几千年来薪火相传,演绎了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包容并蓄,成果璀璨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
沉香传说
沉香传说是流传在陕西省洛南县境内的民间故事,市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沉香传说主要以江南才子刘彦昌,与华山三圣母缔结姻缘后皇榜高中,被皇上派往洛州知县后,发生的一系列天上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主…
长安仓颉造字传说
长安仓颉造字传说是流传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民间传说,是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始祖仓颉,创造汉字,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汉字的出现,承载了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因而,仓颉对人类文明作出…
张骞传说
张骞传说是流传在张骞的出生地汉中盆地、活动地域关中地区、封地河南南阳地区的传说故事,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张骞传说也是中国优秀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骞传说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它…
东峪孝歌
东峪孝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华县西南山区的汉族民俗文化。孝歌,又称哭歌、丧歌、白事歌。东峪孝歌体现了古老的山区人民行孝和社祭文化,承载着山区人民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东峪山区长期的农耕历史和相对稳定的…
走遍陕西省
西安市民俗与文化
渭南市民俗与文化
榆林市民俗与文化
延安市民俗与文化
安康市民俗与文化
宝鸡市民俗与文化
商洛市民俗与文化
汉中市民俗与文化
咸阳市民俗与文化
铜川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陕西省民俗文化
陕西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