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民俗文化
陕西省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老孙家羊肉泡馍制作技艺
西安是羊肉泡馍之都,其中以老孙家羊肉泡馍最为有名,百余年来,经过几代老孙家人的精心打造,使其赢得了“天下第一碗”的美誉。同时,老孙家又是全国知名的大型清真餐饮企业,其经营的清真菜品系列和羊肉泡馍一样,…
西安贾三灌汤包子制作技艺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西安贾三灌汤包子制作技艺),是西安“回坊”代表性的清真小吃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西安贾三灌汤包子制作技艺,起源于北宋时期,流行于中国各地。贾三灌汤包子创始人贾志亮继承贾家祖…
中医正骨疗法(朱氏正骨术)
富平县朱氏正骨术,是朱氏家族在继承和汲取了民间传统正骨文化,经过长期摸索、实践和总结而形成的。第一阶段以清康熙年间朱孔富开启朱氏正骨先河,朱诗祖、朱书恒、朱礼友三代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而形成了朱氏正骨…
庙会(药王山庙会)
药王山五峰分布形如手指,古称“五台山”,因被尊为“药王”的隋唐时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曾归隐于此,故改称“药王山”。它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地处关中平原与渭北高原接壤地带,具有典型的北…
民间信俗(迎城隍)
“迎城隍”在当地俗称“接爷”,已有600多年历史。迎接队伍由村民自发组成的艺术表演队组成,表演方阵围绕城隍夫妇神轿,秧歌队、舞蹈队、担子队、锣鼓队、社火队一边行进,一边演出,吸引很多观众。“城隍”即城…
规约习俗(吕氏乡约乡仪)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一般认为是北宋时期今西安地区蓝田的吕氏兄弟创制的《吕氏乡约》,它对后世基层社区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六月,四吕之父吕蕡去世。此后的两年多,四吕…
紫阳民歌社火
由民间群众自发组织的一中民歌艺术活动。一般在新春佳节的夜晚举行。紫阳民歌社火也叫玩灯,它是舞狮子、彩莲船、龙舞、踩高跷、地蹦子等各种杂耍艺术形式总称。分为出灯、玩灯、卧灯和化灯几个阶段。出灯仪式其实是…
紫阳庙会
庙会,也叫庙市,是紫阳集市之一,因会址设在寺庙或附近而称为庙会。它融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于一体,是群众文化娱乐和寄托美好愿望的重要活动。紫阳自古多寺庙,仅旧县城就有寺庙数十座。“文革”以前,庙会盛行,名…
汉滨传统婚嫁习俗
旧时婚嫁,要“六礼告成”,讲门当户对,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为“纳采”:男女16岁开始提亲,俗称“掏内火”,介绍双方家庭状况,特忌有“门户”(狐臭病)者。二为“问名”:经双方家长同意后,由男方请…
汉滨民间丧葬习俗
汉滨民间丧葬可谓富者铺张贫者俭,规模大小不定,视家境而为之。寿料,一柏、二杉、三楸、四杂木,寿料结构的用料粗细分“四块瓦”、“十二头”等。给棺材上添谓“收厢”,亲友祝贺,喜其成而视其不用。寿衣讲究上七…
汉滨龙舟风俗
龙舟竞渡是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与比赛办法。一般在端午节举办。龙舟习俗有凝聚民心、维系团结的作用,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
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吴堡县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被列入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1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4年,吴堡县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亮相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心传》。…
炕头石狮
中国狮雕,无论数量之多和种类之中,均为世界罕见。狮子和龙一样,是中国的一种吉祥象征。狮雕在世界范围又是流传最早和最广泛的一种动物,流传的过程牵涉到人类文化史,尤其从一个测面记录了世界性宗教的发展与演变…
搬水船
搬水船是反反映在黄河渡口上的故事,一般是在晚上大场子结束后或者白天大秧歌在过街时进行表演,有时与戏剧相结合被搬上舞台。通过演员的引船、推船、停船、拐弯等惟妙动作真的像在水中行驶一样,优雅欢快,同时也用…
佳县包头肉
包头肉,是佳县传统特色名吃,据葭州志记载从明万历年间从宫廷传入逐步进入千家万户。具有百年的灿烂饮食文化,每逢过年,红白喜事普通百姓的饭桌上少不了一盘地道的包头肉,它是招待贵宾,佐酒的最佳配方。尤其是通…
走遍陕西省
西安市民俗与文化
渭南市民俗与文化
榆林市民俗与文化
延安市民俗与文化
安康市民俗与文化
宝鸡市民俗与文化
商洛市民俗与文化
汉中市民俗与文化
咸阳市民俗与文化
铜川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陕西省民俗文化
陕西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