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民俗文化
甘肃省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环县兴隆山壁画
在我国自唐代开始历经宋元,儒、释、道三教各流的历史进程沿续近千年,其间有曲折变化,但三教合流混同的总的历史趋势没有改变。环县兴隆山以道教无量祖师为第一尊神,因此其壁画也以描绘道教神话故事为主,儒、释故…
环县婚俗仪式
新石器时代,环州(环县古称)地域即有了“夫妻之道”,从周祖移居凤城庆阳开始,环江流域便有了男婚女嫁的礼仪,先秦两汉时,婚礼逐渐完毕,唐宋之时(公元618-1279),婚礼习俗基本形成,并绵延至今。主要…
环县追远仪式
追远是为逝去多年的亲人进行超度的一种仪式。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进而转化为对亡者的超度,借此来慰藉心灵。环县本地的追远仪式更多体现了道教文化,所以可以肯定,这种追远仪式也和道教同时产生在东汉时期并成熟并固定…
环县刺绣
据考证,刺绣的发生、形成期在黄帝时代,大概成熟于舜命禹制作衮服十二章的“衣绘、裳绣”时期。从民俗节日的民俗心态理念推演,端午节制作佩带绌绌(香包)的习惯约有近四千年的延续期。明清时期是环县刺绣内容的丰…
高台食醋酿造
醋,又称醯(xi)、苦酒、米醋,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各地物产气候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食醋。醋的性能:味酸、甘,性平。归胃、肝经。能消食开胃,散淤血,止血,解毒…
高台“面筋”制作技艺
高台面筋、凉粉,是高台县历史悠久的地方特色小吃。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纵贯全境,自明代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理想地域,盛产小麦、水稻等作物,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与临泽、甘…
根治婴幼儿疝气秘方
根治婴幼儿疝气秘方,是高台人民在久远的生产生活中探索总结出的治疗10岁以下婴幼儿疝气的简便易行的“土方子”,具体方法如下:按幼儿腰围大小,用8号铁丝箍成一个玦形环,置于腰部,看病症发生部位,在相应一侧…
高台唢呐艺术
高台唢呐曲主要有《封都官》、《十里墩》、《方腊坐帐》、《行五方》、《开门》、《马道岑》、《三皈依》、《诸真忏》、《二尊咒》、《四合四》、《小摆队》、《孟姜女哭长城》、《超十殿》、《十王忏》、《三官鐟》…
高台县大轱辘车工艺品制作
大轱辘车是历代农业运输,乃至运人载物、短途长途的主要工具。大轱辘车以其轱辘大且结构合理、坚固实用、经济而闻名遐迩,成为高台的一大特色。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高台已有大轱辘车的辙迹,直到上…
高台雕彩玻璃画
高台雕彩玻璃画是与制镜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工艺画,在制镜生产过程中为制镜装饰,特殊制作方法也成为一种独立画种。其制作工序如下:一、清洗玻璃涂蜡液以水洗、干擦清洁玻璃,熬炼石蜡溶液,根据季节,冬季加适量甘油…
高台通背捶、八虎棍
高台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中下游,当地居民大多为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军民之后裔,具有浓厚的尚武好斗之风。流传在当地的《通背捶》、《八虎棍》皆起源于中原地区,而在当地发扬光大。…
高台县梧桐泉庙会
梧桐泉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高台县城西南榆木山西侧山崖岭坡之上,距县城38公里,为佛道两教活动场所,因山涧有滴滴泉及梧桐树而得名。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前后,适值春夏之交,游览者络绎不绝,梧桐泉香火旺…
高台民歌
高台民歌为典型的汉族民歌,历史悠久,流传久远,充分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高台民歌具有质朴、高亢、豪迈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审美情…
秦腔獠牙绝技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1958年以前隶属于酒泉地区,1959年划归张掖地区至今。高台地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地区,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
高台铁芯子
铁芯子是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其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是高层次的活动形式。其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是高层次的活动形式。把十二三岁的男女小孩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分两层或三层固定在铁支架上,铁支架不…
走遍甘肃省
庆阳市民俗与文化
天水市民俗与文化
武威市民俗与文化
陇南市民俗与文化
酒泉市民俗与文化
兰州市民俗与文化
定西市民俗与文化
张掖市民俗与文化
临夏州民俗与文化
平凉市民俗与文化
白银市民俗与文化
甘南州民俗与文化
金昌市民俗与文化
嘉峪关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甘肃省民俗文化
甘肃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