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民俗文化
甘肃省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高台黄河灯阵
高台黄河灯阵,全称为九宫八卦黄河阵,又叫九曲黄河阵或灯杆会。相传源于明万历年间,原是专供皇帝在正月十五闹花灯时游赏,后传入民间。灯阵是以《封神演义》中的三霄娘娘为替其兄赵公明报仇而设置的黄河阵为依据,…
高台民间刺绣
高台民间刺绣,俗称“扎花”,“绣花”,是自汉、魏晋时期以来在本县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高台民间刺绣,制作精良,构思巧妙,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寄托美好愿望,表达喜庆吉祥的内涵。高台民间刺绣花样…
高台剪纸
高台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地区,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自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的高台人民既有尚武好斗…
高台西秦腔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的一种古老戏曲。迄今发现的历史文献中,“秦腔”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万历(1573-1620)年间的《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抄本中有一段唱词的唱腔注明用“西秦腔二犯”一调。清朝末年,我县西…
高台慢性接骨法、攒骨法
高台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地区,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自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的高台人民既有尚武好斗…
高台社火鼓谱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1958年以前隶属于酒泉地区,1959年划归张掖地区至今。高台地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
高台“倒秧歌”
倒秧歌又叫倒羊角、地奔子,是流传于高台县新坝乡的一种民间舞蹈,因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动作多伴随倒行的步伐,因而称之为“倒秧歌”,是高台民间社火的杰出代表。表演者头戴的羊角形的帽子跟藏族僧人的帽子非常相似…
洋芋拨拉
洋芋拨拉在宁县某些地区也称“洋芋疙瘩”,属于农家特色菜。做法简易,醇香可口。首先用刮刀把洋芋皮刮掉,用水淘净,切成细条状或用叉子叉成小而细条状,每一根洋芋条上都裹上一层面衣,尽量不粘糊在一起、根根分明…
宁县麻花
麻花,在宁县本地又叫“麻糖”,麻花是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黄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腻,口感清新,齿颊留香;有甜、咸两味之分。好吃不油腻,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
宁县炉齿馍
宁县炉齿馍属于宁县一种特色小吃,因为经过特别工艺加工后,其形状酷似炉齿而得名。炉齿饼是一种古老的食品,其制作历史可以远溯于周代,当时的人们能够燔黍,即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现代的炉齿饼就是由…
宁州高跷
“高跷”在本地叫“踩高跷”,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它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奇特别致。据传有500多年的历史,亦说有千年以上。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
宁县剪纸
在宁县民间,逢年过节,娶媳嫁女,满月祝寿,妇女们都要打扫庭室、裱糊墙壁,又要执剪铰纸、制作窗花,在窗框、炕围、墙壁、门窗上贴上红红绿绿的各种剪纸花,把自己的居室打扮得五彩缤纷,红红火火。这些剪纸花,因…
赛马节
赛马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农牧民闲暇之余的-,交流农牧业生产经验的场所,而且是藏民族精神的展示。在所有的民间传承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并且此项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藏族的…
香浪节
香浪节是甘南的传统节日,是一种群众性游山活动。香浪节源于上山采薪。“香浪”的藏语意思就是采薪。为夏河拉卜楞寺首创,第四世嘉木样为保护寺院周围生态环境,避免乱砍滥伐,规定每年-三、四、五、六、八、九月为…
落萨尔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新年。碌曲县藏族的习惯以汉族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准。初一日晨,家家煨桑在佛龛前点燃酥油灯,供奉用酥油炸成的各种面点和其它供品,以预示来年的丰收,常常是长者先起来,女主人从外面背回一桶…
走遍甘肃省
庆阳市民俗与文化
天水市民俗与文化
武威市民俗与文化
陇南市民俗与文化
酒泉市民俗与文化
兰州市民俗与文化
定西市民俗与文化
张掖市民俗与文化
临夏州民俗与文化
平凉市民俗与文化
白银市民俗与文化
甘南州民俗与文化
金昌市民俗与文化
嘉峪关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甘肃省民俗文化
甘肃省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