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海省民俗文化
青海省十大民俗文化
1.
撒拉族婚礼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活动。撒拉族传统的婚礼仪式都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半年多时间。在撒拉族婚礼中迄今还保留着敬献“羊背子”等古老的突厥民族婚礼习俗。这些习俗已在突厥民族后裔的生……
2.
汗青格勒
《汗青格勒》是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诗,以说唱和演讲的形式,讲述了蒙古族英雄消灭恶魔拯救百姓的故事,闪烁着蒙古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光芒。2008年6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申报的“汗青格勒”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遗产序号:557Ⅰ-70。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诗《……
3.
藏族婚宴十八说
藏族婚宴十八说,是流传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藏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其表现形式是当地藏族婚礼祝词的十八道程序。婚宴十八说始终贯穿于婚礼之中,大多为说唱,都是即兴表演的,一般由十几人分阶段完成,最盛时则需要几天时间。藏族婚宴十八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藏族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语……
4.
青海藏族唱经调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勇敢智慧的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风格的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兴盛以来,藏族口头文学融入到佛经中。长期以来,佛教在藏族人民生产生活中占有不同寻常的地位,佛教对藏族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风格、习惯、伦理道德、精神追求等方面产生了相当深远……
5.
藏族拉伊
藏族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大方言区,结合地形而形成三块文化特色区域。拉伊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广大安多方言藏区的一种专门表现爱情内容的山歌艺术,它的分布以青海湖环湖地域和黄河流域(以海南、黄南两州)为中心而向四方辐射。拉伊脱胎于藏族山歌,公元7世纪三大藏区的划分,促成了拉伊在“下部多康”之安多藏……
6.
土族於菟
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仪式开始时,名为於菟的舞者在1的上身绘上虎豹图案沿村进行表演,挨家挨户跳舞。土族於菟舞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关于“於菟”习俗的历史渊源,有……
7.
塔尔寺酥油花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城所在的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距西宁25公里,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身慈氏洲”,简称“衮本”,汉语称“塔尔寺”。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黄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艺,为“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之一。酥油花最早产生于……
8.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
9.
康巴拉伊
“康巴拉伊”是治多县境内藏族男女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诗化的交际语言,发源于六世纪末吐蕃王朝南日松赞时期。2008年6月7日,青海省治多县申报的“康巴拉伊”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现形式康巴拉伊分为祭歌、颂歌、引歌、启歌、竞歌、谜语歌、汇歌、恋歌、别离歌、贬歌、咒歌及吉祥祝福歌等……
10.
热贡六月会
热贡六月会是藏族、土族群众中盛行的大型祭祀表演活动,流传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五日之间举行,举办活动的村庄有五十多个。热贡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已流传一千四百多年,其祭神方式在全藏区是独有的。热贡六月会的渊源有两种相关的传说。其一称唐蕃和解时……
走遍青海省
西宁市民俗与文化
海东市民俗与文化
海西州民俗与文化
海北州民俗与文化
黄南州民俗与文化
海南州民俗与文化
果洛州民俗与文化
玉树州民俗与文化
全部青海省民俗文化
青海省地名网
全部青海省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