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吴中区民俗文化
吴中区十大民俗文化
1.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
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甪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的农村妇女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服饰,她们以梳愿摄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裆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获得了苏州“少数民族”之称。水乡妇女很重视愿摄头的梳理和装饰,她们在乌黑的头发、硕大的发留、众多的饰品之外,辅以精……
2.
桃花坞木刻年画
从传世的文物来看,木刻书籍和木版画差不多是同时产生的。起初,木版画主要用作书籍的插图,即绣象画。木版画单独印行成为年画,大约是到宋代才出现的。苏州年画在明末已有完整的独特风格,当时被称为“姑苏版”年画。最早的年画传说是唐伯虎作的《风流绝畅图》。清雍正、乾隆年间,苏州年画质量、销量空前提高,当时有五十……
3.
石家饭店
石家饭店位于古镇木渎中市街18号,创业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初名叙顺楼菜馆,又名经营时,初具规模,为两楼两开间木结构房屋,店石叙顺。创始人石汉,原是夫妻老婆店,小本经营,至本世纪20年代,石汉的重孙石仁安堂与厨房隔街分设。石家饭店位于古镇木渎中市街18号,创业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初名叙……
4.
苏裱
苏裱是依附着书画艺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苏州书法绘画素负盛名,一幅好字或好画,经托纸上浆、复以绫绢为边,便犹如锦上添花,还便于作品的保存。古代的名画书法所以能世代相传,珍藏至今,相当部分功劳高应归于装裱艺人。苏裱又称“吴装”,我国裱画的主要派别之一。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苏裱继承了宋代裱背的……
5.
苏州滑稽戏
苏州滑稽戏,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发源于苏州地区,以江、浙、沪的城镇码头为传统的演出基地。春秋时期的“俳优”可谓“滑稽”的萌芽。《史记·滑稽列传》中有关于“滑稽”一词的最早记载。后历经唐参军戏、宋杂剧、明昆剧净丑角色的表演得以不断发展,在近代迅速成熟成为独立剧种。以……
6.
水乡婚俗(太湖渔民婚俗)
水乡婚俗(太湖渔民婚俗),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苏南水乡婚俗与我国古代礼仪一脉相承,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娶等“六礼”,但又具有水乡特色,以流布于常熟沙家浜……
7.
桃花坞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当时在苏州七里山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年产量多达数百万张,故以桃花坞为名。桃花坞木版年画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繁盛时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宏泰、吕云林、陆福顺、陆嘉顺、墨香斋、张在、泰源、张临、季祥吉等画铺,稍后出现的王荣兴、陈同盛、陈同兴、吴锦增、吴太元、……
8.
传统木船制作技艺(七桅古船)
传统木船制作技艺(七桅古船制作技艺)扩展七桅古船历史悠久,有“活化石”的美称,也是太湖的标志物。因船上竖桅杆七根,挂篷帆七扇,渔民俗称“七扇子”。在历史的长河中,该船充当过战船、渔船、游船等不同角色,在……
9.
苏州石雕(金山石雕)
金山石是苏州西部木渎金山及其周围山区所产花岗石的统称。据《吴县志》载:“金山在天平东南,初为茶坞山,晋宋年间,凿石得金易今名,山高五十余丈,多美石……”。因金山石质地优于其它花岗石,而被中山陵、毛主席纪念堂等全国著名工程所采用。更重要的是金山历代名匠辈出,精湛石雕技艺因自成一格而闻名于世。明代就有一……
10.
碧螺春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碧螺春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苏州吴中区洞庭东、西山。碧螺春为成品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品种为太湖原种茶,茶果间作,炒制后色泽碧绿鲜嫩,叶形卷曲如螺,色、香、味别具一格。唐宋时已成为贡茶,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提及。明万历张源的《茶录》,对当时洞庭东、西山……
走遍吴中区
苏州市民俗与文化
常熟市民俗文化
吴中区民俗文化
吴江区民俗文化
姑苏区民俗文化
昆山市民俗文化
太仓市民俗文化
相城区民俗文化
虎丘区民俗文化
张家港市民俗文化
全部吴中区民俗文化
吴中区地名网
全部吴中区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