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襄阳市民俗文化
襄阳市民俗文化介绍
阴锣鼓
祭祀亡灵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很大的进步。阴锣鼓源于古楚文化,是一种楚文化的遗存。自楚人建都荆山以来,无- 庶,丧事俱有巫乐巫舞巫音。巫乐则是治丧用乐器,巫舞则是转丧、跳丧一类,巫音则是丧歌。在当时的…
南漳薅草锣鼓
《吕氏春秋·古乐》载,在原始社会里的一个叫“朱襄氏”的时代,“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于是人们:“作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又在“作五弦瑟”基础上增加了琴、鼓之类…
呜音喇叭
“呜音喇叭”又称“巫音”,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原为宫廷音乐,据传承人说创始人为宫廷乐师师旷,后流传到民间,传统曲牌约一百多个。现主要盛行于南漳县巡检镇峡口及保康接壤地区,是楚音乐文化仅有的活态遗存,因…
南漳皮影戏
《汉书》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而故,武帝甚为思念,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
南漳根雕艺术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素材,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的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
南漳剪纸
南漳剪纸流行于南漳全境及周边县市的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术,以祭祀、长寿、幸福、吉祥、喜庆、美好为主题,其功能是一种装饰。南漳荆山之中,端公巫师用巫术招魂治病的方法就是剪纸人。在作法事时,端公手执剪刀在…
谷城越调
越调鄂北一带较为流行的地方剧种之一,在谷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谷城与襄阳之间的一段汉水称谓襄河,以唱越调而出名,故称襄河越调。襄河越调为板腔体,其板式有慢板、垛板、二流、大越板、导板、飞板、滚白、昆腔、…
什样锦
什样锦也称十番锣鼓,是若干曲牌名与锣鼓段连接而成的一种套曲。发起于明末,流行于石花、庙滩、城关、盛康等地。演奏时颇为热闹壮观。1991年,搜集于《湖北器乐集成·谷城卷》。道教音乐。全县的道教音乐(歌曲…
南河套曲
南河套曲俗称《火炮曲》,流行于鄂西北荆山北麓南河流域。以《穆桂英挂帅》、《十二个半》为主曲的系列吹打乐演奏套曲,具有浓郁的楚文化韵味。曲谱旋律颇具南河流域山民的韵唱特色,镌刻着远古楚巫音乐的痕迹,多在…
谷城灯舞
灯舞又叫滚灯舞。扎一灯笼或花篮,用一竹杆固定,下面放一木轮,表演者手推竹杆,一走动则灯笼或花篮旋转,伴着灯歌,配着锣鼓、唢呐或丝弦乐器伴奏,载歌载舞。灯舞流行于城关、庙滩、茨河等乡镇。2005年,县代…
谷城端公舞
端公舞俗称《端公子揽神》,是祭祀“财神”的风俗舞蹈,又称喜神舞。舞蹈以歌为主,包括武术、魔术在内的综合性艺术,舞蹈动作由剪剪花、搭肩梯子花、顺边柿子花、摇柿子花等组成,表演时以锣鼓伴奏。唱腔音调与县内…
水波浪
水波浪是楚人在“祭水”活动仪式中逐步演变形成的一种民间风俗性舞蹈,常用的动作似水流动。基本动作有“踏浪步”、“端掖步”、“踏步蹲”、“摇浆踏浪”、“浪里翻花”、“踏浪摇”、“拨水望月”、“推浆看花”等…
枣阳粗布制作技艺
枣阳粗布制作技艺,是枣阳民间世代传承的一种手工纺织棉布的技艺,织出来的粗布又称老棉布、老土布、手织布、家机布等。它选用当地出产的优质棉花为原材料,采用木质脚踏织布机纺织而成。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的生产流程…
舞蹈《老背少》
传统舞蹈《老背少》主要流行在宜城市鄢城一带,其历史可上溯至清末时期。《老背少》的表演主要凭借两种道具,一是公公的假上身,二是媳妇的假腿,表演者胸前挂公公假上身,身后系媳妇假上肢,合起来就象公公背媳妇,…
宜城兰花筒
宜城“兰花筒”又名“楠竹筒”。发源于何地,始创于何时,已无文献可考。仅按师承关系推算,宜城的知名艺人有五代传人:最早一代职业艺人白金生(1855-1935)、孙全才等;第二代艺人有梁广元(1908-)…
走遍襄阳市
湖北省民俗与文化
南漳县民俗与文化
谷城县民俗与文化
宜城市民俗与文化
老河口市民俗与文化
保康县民俗与文化
枣阳市民俗与文化
襄城区民俗与文化
襄州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襄阳市民俗文化
襄阳市地名网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