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民俗文化
广州市民俗文化介绍
广州北胜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发源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传统武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蔡李佛拳是岭南拳术流派之一,由广东新会崖西京梅村人陈享于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始创。蔡李佛拳套路繁多,内…
保滋堂保婴丹制作技艺
保滋堂创立于清康熙八年(1669),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创始人潘务庵本着以诚信立业的理念,根据民间验方首创保滋堂保婴丹,成为治疗小儿急惊风的良药,并传承至今,远销…
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
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乞巧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清代末期,广州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等专卖女子用品的乞巧街市。七夕之日…
春节(行花街)
逛花市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又称“行花街”,春节期间逛花市是广府地区春节前夕规模最大的一项传统民俗,流行于珠三角以及香港、澳门等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逛花街的来历,希望对你有帮助。市的形成…
黄大仙祠庙会
广州黄大仙祠庙会,在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和春节初一至初七期间举行。在清末民初时期,黄大仙祠正门外搭戏台,一连演出粤剧3-7天,通宵演出,每晚有数千人观看,此外还有醒狮表演、腰鼓队表演、杂技表演。另外,…
沙亭龙船乸崇拜
番禺地处水网之区,船曾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番禺地名来由的其中一说,也与船有关(《山海经》第十八章《海内经》)。明代岭南学者、著名爱国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舟语》记载:“此船青面独角,无须…
横沙会
相传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横沙会便成为横沙村最隆重的节庆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是扬名整个番禺鹿步司一带乡村市镇的“横沙会”,这天是村民信奉的三娘菩萨的诞生日,村民们都要到三娘菩萨庙中祈福许愿。以罗、莫、下沙…
花都元宵灯会
花县(今花都)大多数乡村在正月十五晚上举行游灯活动(个别乡村在正月十四晚举行),场面非常热闹。各家各户和祠堂庙宇门口都悬挂灯笼,一般有龙灯、凤灯、鲤鱼灯、莲花灯、走马灯、山水书画灯等,造型各异,色彩多…
广州重阳登高
广州重阳登高是广州及其附近地区,包括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民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前后攀登广州市北郊白云山等山峰以及镇海楼等建筑物祈福转运、重阳敬老、拜山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民间传…
玉岩诞
玉岩诞祭拜的是萝岗钟姓始祖钟玉岩,距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祖先崇拜,举办的地点在“玉喦书院”,祭祀活动有文会、水果比赛等,这些本来与祭拜祖先没有联系,但在玉岩诞中却是主要的祭拜内容,几百年来…
粤剧八和祖师诞
粤剧八和祖师诞即华光诞,据传华光为火神,过去粤剧下乡演戏要搭戏棚,戏棚乃竹木所搭,易于失火,故演戏前首先拜祭华光,以求保佑。清光绪年间,邝新华创建八和会馆后,开始在八和会馆内供奉华光师傅像,每年逢华光…
生菜会
生菜会是岭南珠三角文化的重要表征。它是广州及其近郊独有的大型民俗活动,是宗教信仰与春游-相结合的民俗盛会,是广州特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只有在冬季仍然鲜花吐芳、温暖如春的广州,才会出现食…
端午午时茶
端午午时茶自先秦时期农历五月就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此时山林间常常弥漫着有毒的山岚瘴气,毒蛇、蜘蛛、蜈蚣等有毒动物出入较为频繁。民间也认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的日子,是毒日。民谣云:端午节,天…
广式莲蓉饼食制作技艺
广式莲蓉饼食,风味独特、甘美香溢,是广式饼食的优秀代表,其在秉承广州传统饼食制作技艺基础上,经过历代制饼师傅改进发展而来。广式莲蓉饼食制作工艺的独到之处在于:一是用枧水洗褪莲子衣时,精确掌握枧水的纯度…
醒狮扎作
醒狮扎作舞狮是我国的一种历史久远,且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民间活动,醒狮扎作伴随舞狮而产生。醒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狮头主要由用…
走遍广州市
广东省民俗与文化
越秀区民俗与文化
荔湾区民俗与文化
番禺区民俗与文化
增城区民俗与文化
黄埔区民俗与文化
花都区民俗与文化
天河区民俗与文化
海珠区民俗与文化
从化区民俗与文化
南沙区民俗与文化
白云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广州市民俗文化
广州市地名网
[第1页]
[2]
[3]
[4]
[5]
[6]
[7]
[8]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