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
>
涪城区民俗文化
涪城区十大民俗文化
1.
毛笔制作技艺(柄林毛笔制作技艺)
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毛笔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即从汉代至宋末千余年的历史。唐代,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诞生了中国毛笔两大制法之一的,以制笔名家诸葛高为代表的“诸葛派”就开始繁荣。然而毛笔制作产业在我省分布稀少,尤其在办公环境现代化、信息化的客观环境及其它各类书写工具的普及下,其社会需求大幅减少,毛笔制作……
2.
四川手工剪纸(涪城剪纸)
剪纸艺术在我国四川分布不均而且稀少,特别在四川南方剪纸艺术弹指可数,又特别象黄英这种具有创新性的最能代表中国川西风格、代表川西本土艺术特色的剪纸艺术可说是独一无二。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工具也很简单。在纸发明之前,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剪纸的,在有纸之前,用其它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只能说是剪纸艺术的前身。农村里……
3.
天地九五堂葫芦雕绘
“天地九五堂葫芦雕绘”艺术在我国四川分布不均而且稀少,特别在四川南方葫芦雕绘艺术弹指可数,“天地九五堂谢咏言葫芦雕绘”这种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的最能代表中国川西民间风格和川西民间本土艺术特色的葫芦雕绘艺术可谓独一无二。“天地九五堂葫芦雕绘”历经沧桑,融汇了历代刻绘艺人的心血,流传至今形成了一整套的创作……
4.
金峰雄狮
“金峰雄狮”源于解放前的李家川剧端公班都有一定历史渊源,在文革期受到严重冲击。据许多长寿老人说,舞狮这个行道在四川、绵阳各地非常稀少,但在民间却非常受人喜爱。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传承,雄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历代王朝君主与百姓认可的吉祥化身,他给人们带来吉祥、喜庆、安康、好运。金峰雄狮为了……
5.
玉龙化石雕刻
玉龙化石雕刻是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匡从有是玉龙化石雕刻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民间工艺大师,四川省民间工艺大师。玉龙化石雕刻起源于1820年四川安县冯家嘴的玉龙花石,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了。在安县冯家嘴匡氏家族中有个匡中玉的人,从小喜爱石头,常常从安县、汶川、茶坪、北川等地的高……
6.
上方大篆书法
上方大篆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曲屈平满”是上方大篆书法最大的特点。折叠多寡,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繁简而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亦称为九叠篆、叠篆;“乃以九为数之终也,言其多也,”形容其折叠之多。上方大篆是……
7.
唐绣娘刺绣
蜀绣以绸、缎、绢、纱、绉作为绣底,绣线多数用彩色蚕丝,其刺绣技法甚为独特,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针脚整齐,紧密柔和,车拧细微。其传统针法绣技近100多种,常用的有30多种。如套针、晕针、斜滚针、切针等。具有针法严谨,针迹均匀,光、亮、平、齐、表现力强的特点,体现出绣物的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猴子……
8.
川剧变脸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门技艺。它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表演绝活,产生于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
9.
民间工艺云登
由于历史传人的历史久远,仅列出近几代传人情况:1、传承人的师爷:陈启兴,1890年生,男,汉族,籍贯:四川绵阳(已故)2、传承人的师傅:苏海先,1958年生,男,汉族,籍贯:四川青川3、传承人:苏琨轩,男,1970年生,汉族,38岁,籍贯:四川青川4、师侄、徒弟:陈明高、陈元高等,男,汉族,籍贯:四……
10.
鑫田粮艺
鑫田粮艺起源于我国的农耕文明,年代久远,农耕文化厚重,流传于民间,散落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是川西北地区典型的乡土文化,纯手工技艺。制作材料是用人们的劳动成果五谷杂粮镶、嵌、拼、贴、拨等传统技法,其表现形式多以吉祥、喜庆的图饰、文字以及人们生产、生活场景为内容,或悬于厅堂,或馈赠亲朋,既表达了收获的喜……
走遍涪城区
绵阳市民俗与文化
安州区民俗文化
梓潼县民俗文化
北川县民俗文化
三台民俗文化
涪城区民俗文化
平武县民俗文化
盐亭县民俗文化
江油民俗文化
游仙民俗文化
全部涪城区民俗文化
涪城区地名网
全部涪城区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