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民俗文化
西安市民俗文化介绍
二曲礼仪
二曲礼仪,是指传播于周至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仪式。它源于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李二曲,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名顒,字中孚,号二曲,周至县城西郊蔡园堡人。二…
长安道情
长安道情是古长安地区道教徒以道教故事为题材,通过唱词诵经、敷演道中情理而得名,也称“拉波戏”。1960年,省新剧种汇演后,定名为长安道情。清乾、嘉时期,道情的演唱活动已十分兴盛。除“登山行唱”、“围桌…
周至起良村造纸制作技艺
周至县起良村位于秦岭北麓的耿峪河与白马河之间,周至与户县的交界处,是一个约有一千三百多人口的小村庄。该村村世世代代都以蔡伦的造纸术造出了“ 纸”即“蔡侯纸”,一直传承至今。2011年,起良村造纸制作技…
周至皮影雕刻
周至皮影雕刻技艺是流传于周至县马召镇上孟家村。清光绪年间由礼泉老艺人赵一刀传入,并一直在葛氏家族中传承发展,到葛占峰时已传承五代。周至皮影雕刻是在泡制好的牛皮上画好图案后,用专用刀具雕刻成各种戏剧人物…
周至唢呐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管乐器。其发音开朗豪放,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
豆村大蜡制作技艺及民俗
大蜡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周至县终南镇豆村,人们习称豆村大蜡。这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经历了唐、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至今,历经大约1300年、43代传人。豆村大蜡由蜡座和蜡体组成。蜡座是放置大蜡的底座…
民间花灯纸扎技艺
高陵区花灯纸扎手工艺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主要传承人为易有功。易有功的师傅名叫董西武,早年在高陵城隍庙内居住,随庙内60余岁花灯纸扎师傅学习扎制工艺13年。擅长麒麟灯、莲花灯、石榴灯及丧事纸扎用品的制…
古法斫琴技艺
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历来被文人士大夫视为修养与身份的象征。古法斫琴指采用唐代传统方式精工细作的一种古琴制作工艺,它是融汇文化、艺术、音律、美学修养和木工、漆工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艺。琴界素有…
高陵曲子
曲子,又称清曲,是一种古老的以坐唱为主的民间曲艺形式,在关中又有“迷糊曲子”和“板凳戏”之称。高陵曲子起源于清咸丰年间,隆盛于民国时期。高陵曲子的表演形式以坐唱为主,七八个演员,各执三弦、二胡、板胡、…
西安牛郎织女传说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11〕14号),西安市长安区的“牛郎织女传说”名列其中。但是,太多的人并不知道,西安牛郎织女传说在2008年上榜时遭遇极为激烈…
关中事酒酿造技艺
“事酒”自古就有,《周礼·天官酒正》中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宿紫阁山北村》的诗中写到:“晨游紫阁峰,幕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樽。”所以“事…
寒窑传说
在西安南郊曲江池东面有一个著名的遗址公园,名叫曲江寒窑遗址公园。这个遗址公园是因“寒窑传说”的故事而修建。“寒窑传说”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说的是唐朝宰相王允的千金王宝钏对于爱情忠贞不渝的感人故事。这…
侯官寨迎春牛老爷社火
牛老爷社火,是长安区引镇侯官寨的村民自发组织的民间迎春风俗。它源于明,盛于清,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古代农耕社会里,“春官”是皇帝派来报春的官员,历史中“春官”的形象都是骑牛到田间报春,“牛老爷”…
龙窝酒手工酿造技艺
早在一百多年前,在户县涝店镇龙窝村居住着晋、冀、鲁、豫,以及湖北、湖南等地来自 的村民,这些杂居的村民选择三水(涝河、甘河、渭河)环绕,水美田壮的龙窝村为栖息地。村子当时有四十余户人家,其中有一户来自…
户县曲子
户县曲子,也叫“眉户”,俗称“迷胡”、“曲子戏”,文人学士称之为“清曲”。盛行于西安和关中地区,陕南、陕北也广为流行,是西安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曲子戏”源于隋唐时期的清曲和宋代的曲子,已有140…
走遍西安市
陕西省民俗与文化
长安民俗与文化
周至县民俗与文化
蓝田民俗与文化
临潼民俗与文化
鄠邑区民俗与文化
雁塔区民俗与文化
灞桥区民俗与文化
碑林民俗与文化
莲湖区民俗与文化
高陵区民俗与文化
阎良区民俗与文化
新城区民俗与文化
未央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西安市民俗文化
西安市地名网
搜索
[第1页]
[2]
[3]
[4]
[5]
[6]
[7]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2642104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