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民俗文化
西安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谷子磑芦席编织技艺
席的出现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看看古来已久的“席地而坐”、“吃席”,到后来的“席卷全球”,都有席子的影子。芦席,用芦苇编的席子,伴随人们的生活有数千年。芦席编织技艺堪称新石器时代的遗产,是历史跨度长并和人…
户县社火
户县的社火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芯子社火、平台社火、牛拉社火、马社火、背社火、掮火、高跷、竹马、旱船、大头和尚、打钱杆、热蹩、火龙、地龙、舞狮子等近20种形式。芯子社火,是户县社火中最主要的形式。它以…
秦镇杨氏杆秤制作技艺
秦渡镇(简称秦镇)是陕西户县最东边的一个古镇,位于沣河西岸。早在公元前2000年,周文王就曾建“周丰宫”于此。公元401年,后秦皇帝姚兴率文武百官从京城长安赴草堂寺听鸠摩罗什说法,为方便往来,专门在沣…
蒋村正月民俗活动
户县蒋村正月民俗活动,自清代康熙初年形成基本程序和形式以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蒋村正月民俗活动,自正月初一始,至二月初二结束,历时一月。整个活动以双方对垒的方式进行。对垒方式。蒋村按历史习惯分…
民间缯鼓制作
西安市鄠邑区的民间缯鼓历史悠久,在清代光绪年间,户县(今鄠邑区)县城、秦渡镇、大王镇、祖庵镇的皮匠铺子都在冬季里缯鼓。其中大王镇盛氏皮匠铺的缯鼓技艺历经三代传人,一直传承至今。鄠邑区民间缯鼓在形制上,…
关中道情皮影戏
关中道情皮影戏是关中道情演唱形式之一,与普通的皮影戏不同,在陕西只有一家,独具风格。它是以皮影为形式,以伴奏唱为主的演出剧组。临潼关中道情皮影戏历史悠久,2007年5月,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栎阳镇卷子村背芯子
栎阳镇卷子村地处临潼区渭北平原,是栎阳北清河岸边一个古老的村庄。该村的背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左右),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背芯子的制作过程是:先制作好木质或铁质…
栎阳木刻
栎阳木刻是一种流传于栎阳的木刻工艺,临潼区栎阳镇也因之成为远近闻名的木刻之乡。关于栎阳木刻的制作,我们来听听西安市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树森这位1943年2月14出生的老人如何说。关于工艺流程,李树森说:“…
骊山女娲风俗
在临潼区骊山一带,至今保留着一些与女娲有关的古老的风俗文化。主要表现在节日风俗、婚俗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与众不同。节日风俗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骊山周围一带的百姓都要过“补天补地节”,也叫“女王节、女皇…
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
中华民族的膏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唐、宋、明、清至今有二千余年历史。膏药学作为中医学重要分支,集中体现了中医学里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司外揣内”的文化精髓,再现了中医学“内病外治,…
临潼零口孙家皮影戏
零口孙家皮影戏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4年),其创始人孙老五是华县人,清末,招赘于零口西原。1909年创办领唱(碗碗腔)皮影戏,年老后由其子孙发宏继续演唱,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解放前皮影戏一直有组织地…
路氏白猿通背拳
白猿通背拳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拳术。以猿背或猿臂取势而得名,俗称“通背猿猴”。这种拳法只取猿猴之势而不取猿猴之形,与猴拳还有很大区别。它集白猿天生的舒展、灵活、敏捷、机警、刁钻、快速、顺力之所长,结合人体…
秦筝
秦筝所指有两说,一为乐器称谓,因发源于秦地,史称秦筝,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是陕西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弹拨乐器;二为秦地的筝乐,即具有秦地风格的筝乐艺术。古筝的称谓出现的很晚,由筝乐名家梁在平先生于1…
周至曲子
周至曲子源于陕西地域内最为流行的民歌小曲。其历史悠久,在周至、眉县、户县及周边地区比较流行。周至曲子的主要特征是一唱众和,其用语为陕西关中语言,有着极强的地域特征。曲调丰富,情绪、节奏变化较大。一是歌…
陕西杖头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是陕西独有的戏剧表演形式,也称“跑台子”。反映了陕西的风土民情,是民间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显著特点是:木偶的头部多用木头雕刻而成(后增加了纸质头),根据剧中人…
走遍西安市
陕西省民俗与文化
长安民俗与文化
周至县民俗与文化
蓝田民俗与文化
临潼民俗与文化
鄠邑区民俗与文化
雁塔区民俗与文化
灞桥区民俗与文化
碑林民俗与文化
莲湖区民俗与文化
高陵区民俗与文化
阎良区民俗与文化
新城区民俗与文化
未央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西安市民俗文化
西安市地名网
[第1页]
[2]
[3]
[4]
[5]
[6]
[7]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