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民俗文化
昆明市民俗文化介绍
石林彝族摔跤
摔跤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我国各民族中都比较常见,在云南省尤以彝族为甚。其中,石林县和元谋县彝族摔跤活动的群众基础最为广泛,最受群众欢迎。元谋县小凉山乡彝族摔跤,彝语称为“格”,表示力量、技术的意思…
双河彝族秧老鼓舞
昆明市晋宁县双河彝族乡有2505户,9172人,其中彝族7138人,占总人口的75.85%。秧老鼓,又称花鼓,相传系由外地流传至当地。秧老鼓舞是汉族、彝族自娱性和表演性相兼的民间舞蹈,多在民间年节喜庆…
糯黑彝族传统文化
糯黑村位于昆明石林风景名胜区东部约25公里处,“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公路穿村而过,属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的彝族撒尼村寨,分大、小糯黑两个自然村,全村现有363户,1392人。人…
昆明斑铜制作技艺
昆明斑铜制作工艺从会泽、东川等地传入,已有300多年。斑铜工艺复杂,造价高,原料稀少,发展至民国年间出现了人工合成的斑铜制品,人们为了区别于原来的斑铜就称之为“熟斑”。熟斑通过独特的冶炼熔铸加工而成,…
嵩明花灯
嵩明花灯作为云南花灯主要流传地之一,嵩明的传统花灯活动十分兴盛,据史料记载有超过200个村寨曾有花灯活动。除元宵灯会期间的表演外,嵩明花灯还在各种民间庙会中汇聚表演,灯期长达一二个月。嵩明花灯的表演形…
石林大三弦舞
石林大三弦舞大三弦舞的历史流源无文字记载,从流传地区和舞蹈形式来看,大三弦舞是彝族撒尼人、阿细人相互交流的产物。石林彝族自治县与弥勒县山水相连,石林的撒尼人和弥勒的阿细人就像亲兄弟,在长期共同劳动、生…
昆明洞经音乐
昆明洞经流传于昆明城区及周边地区,俗称为谈演洞经,因其主要谈演道教经典《大洞仙经》而得名。相传昆明洞经从大理传入,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官渡《文明会大洞经坛碑记》。它用唱、念、诵、讲、读、说等方式表达1教…
苗族叙事长诗《昭蒡俭和高帕施》
苗族叙事长诗《昭蒡俭和高帕施》广泛流传于昆明、曲靖、昭通和楚雄等州市的苗族地区。这部长诗讲述一对苗族青年恋人昭蒡俭和高帕施为了追求美好自由的爱情,运用巧技,从企图强娶高帕施为妻的恶人多漫多龙家中逃出,…
彝族(撒尼)刺绣
彝族(撒尼)刺绣是一门具有极强装饰性的传统刺绣美术工艺,流传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主要聚居区,其中以挑花为主要刺绣工艺。撒尼挑花又叫撒尼十字绣,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长期以来,经过…
滇剧
滇剧是云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逐渐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汉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昆明调
昆明调流行于昆明市区及呈贡、晋宁等滇池周围的汉族地区,昆明附近部分少数民族中亦有传唱。昆明调泛指这一地区的汉族山歌、小调,民间有调子、民歌等多种称谓。昆明调多在山野田间歌唱,一般不受季节限制。除平时及…
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阿细跳月最早流传于路南圭山和弥勒县山区,是彝族阿细支系最喜爱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跳月又名跳乐,阿细语称为高斯比,意为快乐的跳,撒尼语称之为三弦比即三弦舞。据说它是由阿细古老的民间舞蹈老人舞发展…
阿诗玛
《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
撒尼人服饰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之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分布于云南省石林县境内。他们勤劳、善良、活泼。别以为撒尼人与撒梅人的名称只差一个字,服饰会很相似,其实撒尼人与撒梅人的服饰截然不同。著名影片《阿诗玛》就是根据…
鸡冠帽
撒梅人(尼濮),彝族一支,居住在云南省官渡、红河、楚雄等地。鸡冠帽(撒尼莫吐),是撒梅人少女戴在头上的吉祥物。…
走遍昆明市
云南省民俗与文化
石林县民俗与文化
寻甸县民俗与文化
嵩明县民俗与文化
晋宁区民俗与文化
呈贡区民俗与文化
安宁市民俗与文化
东川区民俗与文化
西山区民俗与文化
官渡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昆明市民俗文化
昆明市地名网
[第1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