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民俗文化
成都市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四川荷叶
四川荷叶因苏镲系以红绸,红绸下垂状如荷茎托叶,因而得名“荷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荷叶已较为流行。四川荷叶的唱腔与词本最初是袭用川剧,唱词格式以七字句和十字句居多,竹签、苏镲、檀板…
川剧围鼓
从清朝开始川剧围鼓就在濛阳民间流行;镇上的大户人家还在自家庭院修建了戏台子,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都要请围鼓戏班到家里演戏。据《彭县志》记载:1922年,镇上的袍哥首领王吉成,组建了本地的川剧剧社——金兰…
被单戏
数百年前,四川出现一种奇特的木偶戏,叫被单戏,是一种单人木偶戏,又叫背担戏,因帷幕像一床被单一样遮住表演者而得名。这是一个人表演的有情节的木偶戏。表演者藏身于幕后,只让木偶和观众见面,表演者的双手可不…
成都皮影戏
四川成都是我国皮影戏活动的重要地区,成都大皮影历史悠久。[清]周询在《芙蓉话旧录》中记载:“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清代中叶,成都东大街、新街、署袜街一带,皮影戏经常在各街公所、会馆、庙…
成都牛儿灯
新场乡志(1810年(嘉庆年间)编撰)记载:新场镇的潘茂山老艺人(已故)因被冤枉坐牢,在牢狱中学会了玩牛儿灯。第二年腊月下旬,潘茂山出狱返家,生活路狭,约友人周平山创办牛儿灯。同年,牛儿灯就先于我县其…
蛾蛾灯
流传于四川省温江区、郫县、德阳市一带的民间舞蹈“蛾蛾灯”,其产生与川西平原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它是川西平原珍贵的艺术资源,充分展现和刻画了勤劳智慧的川西坝子人民丰富的生活情趣与诙谐幽默的性格形象…
金华龙灯
新津县金华龙灯始传于明清时期,代代相传,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2001年,我县在抓农村特色队伍建设中,恢复了“龙灯”这一传统文化项目。2004年,将单一的“金华龙灯舞”组建成“帼龙舞蹈队”,并请专家…
小金龙龙舞
宋元年代四川就出现小金龙龙舞,传播到全川各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祥福镇自清代中期已有小金龙制作和小金龙龙舞队伍,延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祥福镇位于青白江区南部,是青白江区古镇之一,地势开阔,河集…
四川客家龙舞
客家人最早因为战乱、天灾等原因从我国中原迁居沿海一带。沿海雨水充沛,物产富饶,客家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传说因此客家人与东海龙王交往甚密。为感谢东海龙王适时下雨,客家人每年夏季皆以舞水龙庆祝丰年,相沿…
夹关高跷
高跷起源于春秋时代,汉魏六朝称之为“跷技”,宋代叫“踏桥”,逐步演变,清代称之为“高跷”(又叫高脚灯)。《邛崃县志》记载:夹关高跷表演在清康熙年间,由于佛教盛行,庙宇广兴,出现在高竿会、平台会、挂生灯…
永盛牛灯
永盛牛灯是明清以来流传于石磊村的民间耕牛舞蹈文艺表演,伴有山歌清唱,唱腔流畅质朴,悠扬婉转,展现农民喜获丰收的好心情,很具地方民俗风味。每逢佳节,牛灯队就会走村入院,进行表演,以庆丰收和来年好运。它一…
城厢过街连萧
连萧在四川有“连厢”、“年箫”等多种称谓。自明末清初湖广、陕西大移民时传进四川,至今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连萧传入四川后,其舞蹈与外省大同小异,惟演唱曲调与四川方言融合,形成了演唱风格鲜明、独特的四川曲…
大邑狮灯
在解放前每年民间每逢正月破五开年,大邑县就扮有人扮和尚逗青狮,去至善家驱魔避邪。预示逢凶化吉、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大邑狮灯,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流传,距今已有一百九十余年了。分布于全县丘陵、坝…
黄龙溪火龙灯舞
黄龙溪镇“火龙灯舞”起源于南宋时期,先民们根据“黄龙见武阳赤水”和主管光明与黑暗的“烛龙及主管风风雨雨的应龙”,“一龙生九子”的神龙图腾文化按照民间信仰吉祥的“蛇身、鹿角、虎眼、牛耳、象腿、马鬃、鱼鳞…
府河号子
“黄龙溪船工号子”又称“府河号子”“锦江号子”,曾流传于府河、锦江以及川西平原各江河流域,目前仅存于成都市黄龙溪镇。“黄龙溪船工号子”是成都唯一的船工号子,也是川西平原代表性的船工号子。“黄龙溪船工号…
走遍成都市
四川省民俗与文化
崇州市民俗与文化
邛崃市民俗与文化
都江堰区民俗与文化
金堂县民俗与文化
郫都区民俗与文化
青羊区民俗与文化
彭州市民俗与文化
新都区民俗与文化
武侯区民俗与文化
双流区民俗与文化
温江区民俗与文化
新津区民俗与文化
蒲江县民俗与文化
龙泉驿区民俗与文化
简阳市民俗与文化
锦江区民俗与文化
青白江民俗与文化
成华区民俗与文化
金牛区民俗与文化
大邑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成都市民俗文化
成都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